当前位置: 防御器材 >> 防御器材前景 >> 让隆美尔憋出病的沙漠后勤问题,坦克装甲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联邦军队和德意联军在北非的高机动装甲战是人类在号称“生命禁区”的沙漠地区的一次勇敢尝试。位于埃及和利比亚开阔的沙漠荒原是进行坦克会战的理想之地,但也意味着难以及时获取后勤补给。北非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使得发生在这里的机械化战争风格,与在西欧与东欧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广阔无垠的沙漠就像一望无边的大海,身处其中的坦克就如同行驶在茫茫大海中的军舰一样,可以纵横驰骋。
■-年,轴心国与同盟国在北非沙漠战场上进行了钟摆式的往复拉锯战,交战区域主要集中在利比亚和埃及境内。
对于交战双方而言,北非广阔、空旷的沙漠戈壁是进行决定性坦克会战的理想场所,但是双方在整个战斗过程中也会竭尽全力去维持漫长、脆弱、危险的后勤补给线。越向对方的纵深前进,对进攻者就意味着面临更多的物资供应问题。本质上来讲,谁掌握了地中海的制海权和制空权,谁就能获得更多的物资补给。但对另一方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因为那样的后果便是物资供应的减少,这一点隆美尔可以说是深有体会。
在北非,机动、侦察和补给这几类基本任务成为日常的主要活动,占据了部队的大多数时间。交战也常常局限在白天,到了夜间,步兵则躲在由坦克、火炮和装甲车辆构成的环形防御阵地里过夜,依靠这种全向掩护火力来抵御可能出现的突袭。
■北非战场为装甲机动作战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但也面临着诸多考验。
除了人员精神上的高度、持久紧张外,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坦克的后勤保障,是一个比敌人更加讨厌的存在,尽管这些钢铁怪兽对所有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伙伴”。
白天,沙漠中的风尘很大,在高速机动的时候更加明显,检修、维护空气过滤装置时,能从里面倒出数量惊人的沙土。松软的地面对于坦克的行走机构是严峻考验,无孔不入的沙尘让零部件缝隙的磨损程度加重,后勤维护的成本也随之增加。此外在沙漠戈壁地形上行驶所带来的高耗油量也让后勤军官头痛不已。
不过在这种条件下,倒是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好处:比如车轮、履带留下的痕迹能够很快自动消失,这可以让对方无法通过空中侦察发现部队的行动踪迹(前提是做好伪装工作);小股侦察部队可以利用这一点展开广泛侦察的同时避开对手的监视;双方活动范围的增大,也为展开奇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发生遭遇战时,有利于技战术水平高的一方迅速取得战果。
沙漠地区较大的昼夜温差,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以橡胶为原料制成的密封元件和电器元件的使用寿命,还对坦克车组成员的体力面临极大考验,时常经受着冰与火的考验。
■非洲军团的军用帐篷,由于昼夜温差极大,这里白天热得要命,晚上却冷得要死。
除了要精心呵护这些钢铁巨兽外,炎热、干燥、少雨的气候对士兵也是极为不友好。至少洗澡在大多数情况下成为一种奢侈,因为他们要节约本就为数不多的淡水用来饮用,就更不要提清洗身上的衣物了。结束长途行军之后,士兵们都能从外套上抖落下不少的尘土,还有一些“小可爱”——虱子。没有办法,在沙漠里长时间不洗澡,肯定会招来这些来做伴的“小朋友”。
食物方面,长时间不变质的罐装食品肯定是作为伙食供应的主力。在沙漠里,新鲜的食材对士兵们产生的诱惑力绝对不亚于美色。没有战斗的时候,大多数士兵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搜罗各种新鲜的食材,然后让自己美美的吃上一顿。
■在野战炊事车旁领取食物和饮水的非洲军团士兵。
在补给较为充足的英军里,大多数士兵都能够找到解决自己肚子“抗议”的方法,有门路的士兵甚至能搜罗到一些不常见的新鲜食材(可能是和当地人交换),然后在寂寞冷清的沙漠里享用。
■正在进餐的英军坦克车组成员,他们的后勤状况相对比较好,还可以喝酒解解馋
而他们的对手,德国非洲军团的士兵们情况就不怎么乐观了。由于德意联军没有彻底掌握地中海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导致非洲军团收到的补给时断时续。一般每次获得的补给量都比预定的配给量少很多,这令隆美尔每次看到实际收到的物资补给清单时差不多都会火冒三丈。
■北非战场德军名场面——装甲板煎鸡蛋,实际上自然条件下坦克装甲板的最高温度在70摄氏度左右,还不足以煎熟鸡蛋,为了营造拍摄效果,德军会用喷灯对装甲板进行预加热。
一些非洲军老兵曾开玩笑地抱怨:如果有机会,他们的隆美尔元帅绝对会坐飞机回去,亲手掐死那帮主管后勤的该死混蛋。隆美尔为何会如此出离的愤怒?道理很简单,德国军队的吃穿用度和对面的英国人相比,境遇堪比乞丐,饥渴难忍。如果你被派到这种地方打这样的仗,那你也会这样抱怨。
■北非战场上分到定量补给的隆美尔。德军所有人员的食物配给都很拮据,哪怕是非洲军团的总司令也是如此。
除了吃穿用度以外,在北非战场上的行军路线也要好好规划,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通行。除了考虑战术上的隐蔽性,地面通过性是必须要考虑的。侦察部队的任务之一,便是为后续装甲部队找到适合通过的道路。最好的选择是在沙丘迎风面,因为在风压作用下,沙粒之间的缝隙小,比较硬实,有些路段甚至可以接近普通硬质路面,适合重装备和人员的通行;背风面不能走,那里往往隐藏着流沙,人员、车轮、履带在那里很容易陷进去。
从上面的论述中不难看出,相比较于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沙漠地区的行军作战非常凸显后勤工作的重要性,燃油、备用零件、饮用水、药品、耐储食品、弹药等都需要准备充足。在此类地形下,单纯地依靠来自后方兵站或者补给点的物资,将会极大限制部队突击的距离和攻击力(随着作战距离的拉长,后勤保障能力也越来越低效),因此部队在行动前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战役发起前,尽量将所需要的油料和物资集中在靠近前线的地方;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可以将预定补给点设置在部队的前进路线之上,也就是尽量前出于防线,并且做好伪装,避免被敌方的侦察兵发现。这么做很冒险,不过风险与收益并存,可以延长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②编组上尽量精干,在保证战斗力的同时,减少部队规模,这样需要的物资也更少,以减小后勤运输压力。如果是大规模行动那就另说了。
③随行物资的装载需要精密计算,充分利用载具的空间。士兵们尽量精简个人随身物品,可以将节省下来的空间搭载更多的燃油和弹药。同时还可以通过缴获敌人的物资来补充自己。
④进行攻击时更应该坚决果敢,不能拖泥带水。减少战斗持续的时间,也是为了减少后勤保障的压力。战斗越快自身伤亡越小,后勤压力也越小。
■非洲军团的三号突击炮上搭载了大量的物资包裹。
在沙漠地区地形的相似度很高,除了补给问题,还需要时刻注意的是解决行动时的定向干扰问题。一方面由于鲜有明显的参照物来辅助确定当前位置,另一方面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比如沙尘暴、扬沙天气、暴雨)等,会大幅度改变地貌,这对部队的行军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此,气象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
①充分搜集当地往年气象变化数据,据此做出行军期间的天气预报,并通知各部队做好相应准备。
②行军过程中为了保持隐蔽性,会处于无线电静默状态。在无法通报气象变化的时候,各部队应做好几份应急预案,提前准备好应急器材,在天气出现意外情况时及时做出反应,尽量减少天气因素对行军速度的影响。
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带上经验丰富的当地向导,关键时刻这些人比天气预报和军用地图还更管用。
④事前规划行军路线时,应尽量避开已知的埋有丰富矿藏的地区,因为有些金属矿产生的磁场会干扰到导航仪器的准确性,容易导致部队走不少冤枉路,耽误集结和行军作战;
除了物质上的准备尽量充分和有针对性外,非洲军团还有一个解决后勤补给问题的好办法就是缴获并使用敌人的物资!“因粮于敌”的做法不仅在古代中国屡试不爽,同样在欧洲近代史上,不少出色的名将更是深谙此道。尽管这么做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减少自己的后勤压力,但在荒凉的北非,这种做法不是为了减少军费支出,而是为了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能获胜!
不注意形象的非洲军团空军士兵。在严酷的环境下,即使是“贵族兵种”也没有那么多讲究了。
在北非,物资是活下去的重要保证。没有足量的物资来支撑部队的行动,就不要轻言胜利!征服“生命禁区”,靠的不止是士兵和军官的顽强意志,还要有科学的规划统筹,合理的物资分配,以及灵活多变的处理方式。“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放到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作战地区,都是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