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防御器材 >> 防御器材前景 >> 国军对日备战史记,蒋介石忍辱备战9年
装备德械的国军
长期以来,国内媒体,影视剧常常演绎七七事变前国军不抗战,专注内战;对日本一直投降妥协。事实是,早在济南惨案前,中国国民党就与德国政府就军事合作开始秘密接触。济南惨案后,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推动中德军事合作。年一二八事变后,重新上台的蒋介石全面推行对日备战。
本文将依据权威史料,讲述七七事变前蒋介石及国民党长达9年的隐忍备战史。
欢迎转载!需加白名单,请留言。请支持原创,转载注明史料来源:抗战史记
一.史料来源
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稿—对日抗战.绪编(三)》
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4卷《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时间注年11月19日,中国台湾“中央文物社”年10月版
[日]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全译本)第10册
王正华:《抗战时期外国对华军事援助》,中国台北环球书局版
中国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抗战前十年国家建设史会论文》下册《战前陆军整编》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民国二十六年度作战计划》(甲、乙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蒋介石对国防计划及各地工事设施指示文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陆军沿革史草稿》第一章第三节,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全国要塞现况一览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俞飞鹏《十五年来之交通概况》时间注年4月,国民政府交通部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李宗仁《焦土抗战的理论与实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民国二十五年度国防计划大纲草案》(甲、乙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档案
何应钦:《何上将抗战期间军事报告》中《对五届三中全会军事报告》时间注年2月,中国台湾文星书店年版
《陈诚回忆资料》,载《民国档案》年第1期
《德国外交档案中之中德关系》,载《传记文学》第41卷6期
蒋玮国:《抗日御诲》,第1卷
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册,综合月刊社年版
张公权:《抗战前后中国铁路建设的奋斗》,中国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
陈谦平:《试论抗战以前南京国民的交通建设》,载《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档案出版社年9月版
《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决议案汇编》第2分册,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训练委员会年编印
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出版社年版
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第4册,中国台北年版
王子祐:《抗战八年来之我国之钢铁工业》,载《资源委员会季刊》,年第6卷
章慕荣:《日本侵华时期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
王冉之:《蒋百里将军与其军事思想》,第七章,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
欢迎转载!需加白名单,请留言。请支持原创,转载注明史料来源:抗战史记
中德军事合作之父—朱家骅
二.九一八事变前,国民政府开启中德军事合作
早在年在中德军事合作之父朱家骅的牵线下,南京国民政府就与德国政府开始秘密接触。年5月为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日本政府以保护侨民为名,捍然出兵济南、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5月7日北伐军被迫撤离济南,日军在济南大肆屠杀中国军民,死难者达万余人。最终在国民政府外交部交涉下,日军撤退;这等于承认了南京国民政府。
“济南惨案”给国民党敲响警钟。年4月,在朱家骅,孔祥熙全力推动下。经过中、德两国反复磋商,由德国名将马克斯·鲍尔率领下的首批德国顾问团5名专家来华。当时德国出于一战后经济复苏及对中国钨矿等战略物资需要,遂全力发展与中国关系。中德军事合作是国民政府对日备战最重要外援。
马克斯·鲍尔视察国军后,便提出了集中全国精兵80万人组成“国民党中央军”,并将多余官兵裁撤为民兵的方案;深得蒋介石的赞同。但由于各地方实力派阻挠,不久的中原大战又爆发;此方案不了了之。年5月马克斯·鲍尔在上海却意外病逝;之后因国民党内部争斗,内战,对日备战一直搁置。
对日持久战最早提出者—蒋百里
三.对日持久战建立
年九一八事变后,军事教育家,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高材生蒋百里首先提出对日持久战思想:“即是事事与之相反;彼利速战(指日军),我待之以久,使其疲敝;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处用”。学者傅斯年也撰文提出:“中国在开战之初,不能打胜日本,却可长久支持,支持愈久,对我们越有利。”中国青年党(第三方党派,名将赵侗便来自于该党)更呼吁:“万一变乱扩大,政府可迁西部高原,以最大决心作持久殊死战。“这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西南大后方建设构想。
而此时蒋介石在华北依赖的张学良集团遭到毁灭性打击;华北各实力派蠢蠢欲动。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胡汉民,汪精卫,李宗仁等联手倒蒋,国民政府无力处理九一八事变的行动。
北伐领袖—蒋介石
10月3日,蒋介石与熊式辉商量对日作战及备战第一期计划。蒋介石认为:应先歼灭上海日军,再北伐东北......而无论和与战,西北实为政府第二根据地,这也是目前已知最早对日作战及迁都计划。
11月17日,蒋介石决定与粤(胡汉民)汉(汪精卫)和解,对粤汉方做出最大退让;同意下野(实际仍掌握政权,军权)。当日,蒋介石派陈铭枢赴上海邀请汪精卫来南京主持会议,蒋在日记中明确地写道:“余决心统师北上抗日。”遗憾的是不久,胡汉民,汪精卫等人坚持下,蒋介石第二次下野。不久张学良不顾蒋介石,孙科等人电令,撤守锦州,东北彻底沦陷。
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妄图将上海变成第二个东北。第二天(29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召开第26次临时会议,蒋介石被选为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蒋一面调国民党中央军第87师,第88师及中央教导总队驰援上海抗战,一面提出“政府倘不迁移,则随时遭受威胁,将来必作城下之盟”;两天后,国民政府暂移洛阳,决心与日本进行长期抗战,这也是国民党内部首次提出持久抗战构想;不过蒋介石当时未考虑到西南方向。不久由于赣州战役及各地方实力派坐看国民党中央军,第19路军孤军血战;日军又不断增兵,上海抗战失败。
年2月25日,蒋介石命何应钦准备第二期抗战计划,他明确提出:“与倭持久作战,非如此不足以杀其自大之野心”。2月27日,蒋决定军事计划大旨:“充实一切自卫力量,准备长期抵抗”。
3月1日,国民党在洛阳四届二中全会,决定以西安为西京,洛阳为行都。但不久考虑到,洛阳虽处于中国中心,但属于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并不能成为理想的战时首都。是年6月16日,蒋在日记云:“雪耻!倭寇咄咄逼人战祸终不能免,然必有相当之准备时期,始得应付裕如。”这显示了,蒋介石已明确要与日本决战,但需做好足够的准备;否则无法“持久抗战”。年3月20日,蒋介石在日记里首次提到国家总动员。
国民党第四届四中全会
年1月,国民党召开四届四中全会,蒋介石向会议提出《确立今后物质建设根本方针案》,其中提出:“国家及私人大工业今后避免其集中于海口;道路、航路之开辟,尤须首先完成西向之干线,使吾国于海口外,尚有不受海上敌国封锁之出入口;于经济中心区附近不受外国兵力威胁之地区,确立国防军事中心地“。这一方案的提出,表明当时国民党领导人在设计经济建设计划时,已考虑到对日作战的需要,并且考虑到向西部发展的问题。因此,蒋介石在为自己规定当年任务时,即列入“专心建设西南”一项。这也是国民政府最早提出西南大后方建设计划。
年2月,蒋介石在庐山规划国防工业方案,电令赶筑西南各省公路。同年3月在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将军建议下,蒋介石亲赴四川考察。蒋在重庆发表演说,决定把四川作为抗日复兴的根据地,但对外仍宣称来四川是“追剿”红军,以迷惑日本政府。他特别致电孔祥熙,告以“我方军事与政治中心全在四川”。川黔陕西南大后方战略正式确立,对中国抗战影响深远。
桂系首领—李宗仁
年4月,桂系首领李宗仁在广州对记者谈话中首次提出“焦土抗战“思想,主张“发动整个民族解放战争,本宁愿全国化为焦土,亦不屈服之决心,用大刀阔斧来答复侵略者”。在七七事变前,又提出“中日战争一经爆发,日本利在速战,而中国则以持久战困之;日本利于主力战,而中国则以游击战扰之,日本利在攻占沿海重要城市,而我则利用内陆及坚壁清野之方法而苦之。”李宗仁的“焦土抗战“”敌后游击队“,均为日后对日持久战奠定了基础。但“焦土抗战“虽给侵华日军造成很大困扰,也对中国大量文物古建造成毁灭性破坏。
年9月,两广事件和平解决,蒋介石安内有成。即指示冯玉祥、程潜、朱培德等人拟具抗战方案,首先进攻上海日军,指示孔祥熙将上海的现银、钞票等迅速转移到南昌等地,并在南京的中央政府各部门做迁移准备。这就表明,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前一年;国民党、国民政府已经有了迁都的准备和计划。
蒋介石在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
四.公开!对日备战全面展开!
南京国民政府早在年就制定国防计划大纲,具体确定了对日作战及备战的战略构想。但由于受困于国力,还有国内外复杂的形式;对日备战推进缓慢。直到年河北事变,使得国民党内部才真正达成抗战共识,蒋介石决心结束“安内”政策。
同年11月12日至23日,国民党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内外政策重心将由“剿共”转向抗日决议。并正式提出“国防建设”及对日备战等事项,如《积极发展民营重工业以充实国力案》《青年党员应急施军事训练案》《请兴筑滇省通江海通缅铁路以应国防需要而辟经济泉源案》《国防之经济建筑案等》。
会上蒋介石强调:“于国难严重之今日,纵观近年国势之变迁。审察吾国家今后生存之出路......吾人处此国难严重之时期,所持以应付危局者......以最大之忍耐与决心,国家生存与民族复兴之生路,在和平未至完全绝望之时,决不放弃和平,如国家快线对非牺牲不可之时,自必决然牺牲,抱定最后牺牲之决心......斯以真诚决意,转捩时局,务达自立自存之目的。”对日秘密备战遂公开化,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会后蒋安排陈立夫主导,秘密通过四条管道与中共,苏联最高层取得联络,并明确提出联合抗战主张。
在年度《防卫计划纲要(甲案)》:“为抵御强暴使敌难达其速战速决之目的起见,集合国军实力坚固占领预定之阵地,以消耗之战略,行逐次之抵抗,将全国形成为若干防区及核心,俾达长期抗战之要求。“乙案更进一步提出:“为制止敌之蚕食野心,确保我之领土完整起见,应集全国之精锐,于适当地区与敌决战,一举而击破之,先行消灭在长城以内及沿江海之敌势力为要。”该年度防卫计划将全国划为三道防卫区域。
年国防计划大纲草案,又将全国分为抗战、警备、绥靖、预备四区,其中抗战有察、绥、冀、晋、鲁、豫、苏、浙、闽、粤十省。指导要领规定“抗战区,不得已时,退至预定最后抵抗线”。另在《国防设施计划纲要草案》中确定“以四川为作战总根据地”,“大江以南以南京、南昌、武昌为作战根据地”,“大江以北以太原、郑州、洛阳、西安、汉口为作战根据地”。
年1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在本年度的作战计划中,设想了中日战争可能发生的三处战场,拟定了抗击日军侵略的具体战斗计划。作战计划甲案称:“为维持国家之独立,民族之生存,应先使现驻各地区之部队极力拒止敌人于沿海岸及平津以东、张家口以北之地区”,“尤以长江之封锁及陇海东端之布防并晋鲁两大国防支撑点之编成最为紧要”,“于主防御线之全线上采取常山蛇式之决战防御,使敌不能集结兵力,企图突破我主防御线之任一点”。
作战计划乙案认为国军须“于开战初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于规定同一时间内,将敌在我国非法所强占各根据地之实力扑灭之,并在山东半岛经海州及长江下游亘杭州湾以南沿海岸,应根本扑灭敌军登陆企图。在华北一带地区应击攘敌人于长城以北之线,并乘好机,以主力侵入黑山白水之间,采积极行动,而将敌陆军主力歼灭之”。甲乙两案的基本意图是北面拒止日军于长城以北,东面拒止于平津以东,在沿海则防止日军登陆,并摧毁日租界内之日军根据地,利用时机反攻东北。至此,国民政府对日作战计划已经拟定。
国军建筑工事
五.国防工事建设
蒋介石首先着手国防工事建设。早在年10月5日,蒋就命令军委会务必于40个月内完成要塞整理工作。是年12月,军事委员会城塞组成立,统筹修理各要塞和国防工事,并聘请在华的德国军事顾问参与协助。年底修建完成苏州,常熟,嘉兴,江阴等国防工事。
华北事变后,日本侵华步伐骤然加快,国民党遂加紧国防建设。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按照国防线与防区设想构筑国防工事。是年冬,蒋介石调集4个师秘密构筑苏州、常熟、嘉兴、江阴等地国防工事。
当时的国防工事,根据不同情况分为三种:永久性工事系用钢筋混凝土构筑而成;半永久性工事系用铁轨、枕木构筑而成;临时工事则由轻易材料临时构筑。还有的只备置建筑材料,暂不动工。国防工事的构筑程度是以“首都为中心,逐次向国境线推进”。
另外,又按沿海与内陆两部分构筑。其分布特点是以首都南京为中心,首先部署沿海和黄河沿线,其次为黄河以北各战略要地。沿海与长江方面,南京国民政府陆续整修和加强在虎门、厦门、马尾、连云港、江阴、镇江、南京等处的江海防工事。其整修内容有:配属高射炮及高射机关枪;整理要塞守备队;构筑要塞之近战永久工事及各种障碍物;配置水雷;设置游动重炮阵地等。
至年上半年,全国共有南京、镇江、江阴、宁波、虎门、马尾、厦门、南通、连云港等9个要塞区整建完毕,拥有炮台41座,各种要塞炮门;但是长江中游之要塞及守备区工程却进展不快。此外,为加强长江要塞防御,南京国民政府从九一八事变以后便开始秘密建造吨左右的江防炮艇,至年分别建成江宁、海宁、抚宁、绥宁、肃宁、威宁、崇宁、义宁、正宁、长宁等10艘,用于长江布雷及防御。
年春季前后,国防工事建设全面提速,此年国防建设费也从每年的万元猛增到0万元。构筑工事计有河南的焦作、博爱、沁阳、道口、修武、巩县、洛阳、开封、兰考、郑州、归德、亳县各区工事;南京东南正面主阵地、南京长江渡河点暨城厢警卫与各地下室工事;宁镇澄要塞工程的步兵工事;镇江、芜湖、江西北岸各区警卫阵地;吴福线主阵地工事;锡澄线核心步兵工事和后方地带工事;杭州湾、镇海至象山港之海岸工事;淮海区之海州、徐州、清江浦、蚌埠、鲁南各工事。
年6月,又于沧县、保定、德县、石家庄等地构筑国防工事。至年3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前,南京国民政府在江浙区、山东区鲁南阵地和河南区实际构筑工事个,其中江浙区即占个,约占65%。迄止七七事变前,江浙、山东、河南、晋绥、冀察各区第一期国防工事基本完成,其中南京、淞沪的外围阵地,吴福、锡澄、乍平嘉、乍平甬、鲁南、豫北、豫东、沧保德石、娘子关亘雁门关内长城国防工事均具相当规模。
这些国防工事,为抵御日军;特别是抗战初期对日作战,起了重大作用。
民国时期钢厂
六.国防工业及军工建设
国民政府加紧修建国防工事同时,又加强国防工业建设。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重工业基地东北沦陷;中国甚至无法生产优质钢,就连汉阳兵工厂,所用的枪管钢、炮筒钢、子弹钢等全部从德国采购。
七七事变前全国钢厂不过七八所(含外资钢厂),最大生产能力不过10万吨,其中中国人自己办的规模最大的是汉阳钢铁厂。年,全国钢铁实际生产量,铁为15万吨,钢仅为5万吨。年全面战争爆发后,中国只有少数企业迁往后方,钢铁产量进一步下降。据王子祐:《抗战八年来之我国之钢铁工业》,载《资源委员会季刊》,年第6卷统计:年-年,国统区钢总产量才4.万吨,而日本钢产量最少的年也达到.3吨。工业上巨大的差距,造成了军工业极为落后的局面,国防工业就更不成体系。
国民政府为防止战争爆发后兵工企业沦于敌手,着手停办和迁移多家可能受到战争威胁的兵工厂。早在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就迁移上海兵工厂于杭州;而后又将上海、华阴、开封、德州、大沽等地兵工厂全部停办,机器分运到金陵、巩县(今河南巩义市)、济南和汉阳兵工厂。原拟在江苏无锡设立的化学厂也改建于巩县,更名为巩县兵工分厂,于年完工。
汉阳兵工厂
年后,国民政府又将兵工厂全部转移至川黔地区。此年6月5日,蒋介石指示兵工署长俞大维:“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改运于川黔两厂,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该迁移计划至抗战全面爆发仍未完成,但损失不大)。
其次,南京国民政府加紧清理整理天水,太原,四川,广东,福建等地兵工厂。扩大西安,南昌,株洲等地兵工厂,火药厂生产规模,并加速仿制武器。至年,巩县兵工厂能仿造德国式毛瑟枪,定名为中正式,并批量生产;中正式步枪性能与日军三八式步枪相当,成为国械主要装备。金陵兵工厂则仿制出马克沁重机枪。
装备中正式步枪国军
至抗战前夕,全国几家主要兵工厂的生产概况如下:金陵兵工厂,年产迫击炮门,手提机枪挺,月产马克沁重机枪33挺;上海兵工厂,月产七五山炮6门,七九机枪子弹,六五步枪子弹万发;汉阳兵工厂月产七五山炮2门,八八式步枪支,三十节式重机枪35挺;巩县兵工厂,年产中式正步枪5万支,月产元年式步枪支,捷克式轻机枪25挺;汉阳火药厂,月产枪药30吨。这些数字未必精确,但真实反映了抗战前夕中国军工极度落后的生产能力,如轻型武器虽具一定规模,但根本无法满足全面抗战巨大消耗,而重武器就更不具规模。
据章慕荣《日本侵华时期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统计,年“七七事变”至年12月,中国陆军(含八路军)损耗步枪31.1万支,轻机关枪1.85万挺,迫击炮1门,重机关枪挺,山、野、重炮门,子弹7.2亿发,炮弹万发,手榴弹万颗。中国战时所使用的全部飞机、坦克、大炮等全部依赖进口,仅能自产一些部件。
而工业强国日本,仅仅在年前三个月,就生产机枪3.75万挺以上。在整个二战期间,仅步枪就生产了万支步枪,另生产了5.5万架飞机、辆坦克和艘舰船。可见在战场上,日军弹药是放海了打,国军只能算着打;武器数量不足,弹药匮乏成为八年抗战,国军完全处于被动防御的主因。
法肯豪森将军(左1戴礼帽)陪同蒋介石视察德械速成师
七.打造陆军德械师及旧军队整编
国防建设的基础是打造强有力的军队。但民国初期,长期军阀混战;直到年中原大战,国民党才实现了名义的统一;不过地方军阀仍割据一方,只图争地盘,不思国防御侮。至30年代的中国军队,完全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如陈诚所说:“以之内哄则有余,以之御侮则不足。”
要对日作战,必须要对原有庞大,混杂的军队加以整顿。早在年,首位德国军事顾问马克斯·鲍尔就提出整军计划;不过由于地方实力派抵制,被迫夭折。年长城抗战后,蒋介石再次将整军提上议程,由于受限于国力,国军整编采取陆军优先,空军次之,海军最后的原则。
年秋天,德国国防军之父冯.塞克特将军来华访问考察后,向蒋介石提交一份《陆军改革建议书》,他明确指出国军最大的弊病是多而杂,因而“目前必须达到的目标是大量减少常备正规军,而以一支小型但配备精良,士气高昂,战斗效率锐利的军队取代一群既无良好武器装备又无严格训练的乌合之众。”他建议国军编为60个师,并成立一个教导总队,训练在职军官,使他们具备相当军事技能和指挥现代战争的经验,以提高军队整体作战能力。蒋介石接受了塞克特的建议,在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帮助下,着手整编国军。
德国国防军之父,中国人民朋友—冯.塞克特将军
年12月,蒋介石制订整军计划,将全国军队编成60个师“暂定三年至四年编练完成”(至少在年底才能初步完成)。年编练6至10个师,年编练16或20个师,年编练20至30个师。根据计划,每师改为四团制。国民党中央军与东北军先行编练(蒋介石还是很给张学良面子),为避免被日本特务机关侦测,不特别设置整军机关,只在武汉总部或南昌行营下附设督练处或编练处,以武汉为第一编练处,编练鄂豫皖未参加“进剿”红军的部队;以南昌为第二编练处,编练赣浙闽地区部队。
年1月26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全国军事整理会议,布置整军工作。3月1日,陆军处在武昌成立,陈诚为处长。同月,法肯豪森将军担任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总顾问,蒋介石向德国顾问请求“向我提供德国在军事和军事技术方面的丰富经验”帮助国民政府打造一支现代化的武装力量,并“在组织,训练,武器和装备新的中国军队上立足德国的体系”。法肯豪森领导下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同意蒋的请求,国军抗战初期主力德械速成师应运而生。
电影《八佰》中的第88师
德国军事顾问团对国军采用了德械训练方法,装备德械。佛采尔将军首先将蒋介石嫡系部队第88师训练成教导师之后(国内网络所谓6支德械样板式是错误的),第88师为首支德械速成师,不是中央教导总队。德国顾问又陆续将国民党中央军第87师,第36师,第5军及桂永清的教导总队等,整编成德械速成师。至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国军编练德械速成师实为19支(不是国内长期传说20多个师,30个师),总兵力30万人。这些德械劲旅,成为抗战初期唯一中国军队能与日军精锐部队的英雄之师;大量消耗日军精锐力量。史料来源于王正华:《抗战时期外国对华军事援助》,中国台北环球书局版。
年,在佛采尔将军的建议下。又在南京中华门外成立了辎重兵学校,年10月,筹建中的交通兵学校和辎重兵学校合并,成立了交辎学校,徐庭瑶中将任教育长。开始战车战术的教学,学校中设1个战车教导营。中国的第一支全机械化作战部队开始成形(第五军最早雏形)。
蒋介石与爱将陈诚
年夏,蒋介石又令全国炮,骑,工兵均归陈诚督导整理,并于此年下半年开始第一期10个师的整编。这次整编,只在编制上作调整,充实,武器装备基本仍旧(国内长期传说德械调整师,实际没有装备德械;为国械或混合械部队)。第一,二期共整编20个师,均在年完成,第三期整编10个师也在七七事变前完成,但原拟年上半年及下半年,整编20个师的计划未能实现。60个师的整军计划,实际仅完成一半;这也是为什么七七事变期间,蒋介石采取军事威慑,企图拖延中日全面战争的重要原因;越晚打,中国准备更充足,日军损失也越大。
至七七事变前夕,国军辖步兵师个(含整编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又6个独立旅,炮兵4个旅又20个独立团,共约万(吴相湘老师《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也采用该数据);其中第一线作战部队,计划步兵80个师及9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炮兵2个旅及10个团。而日本方面约为万(万可立即动员,至年抗战结束日军总兵力超万;中国战场就近万),由于日本早在年就实行征兵制,军令统一。造成中国人口众多,实际征招兵力反不如日本。
但经过蒋介石及国民党努力,国军陆军经过整编后战力大幅提升。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紧迫,各部队的系统,装备,编制仍未统一,这大大制约了国军各部相互配合及协同作战。特别是国民党中央军与地方部队协同,而地方部队战斗差,战斗意志弱,往往一触即溃。
鉴于国军兵员征招问题,南京国民政府加紧推行征兵制度。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就公布《兵役法》,但未立即实行。至年,军政部加紧推行征兵制度,颁布《兵役法施行暂行条件》,《兵役及龄男子调查规则》,《陆军重点募事宜暂行规则》及其他各项兵役法规,正式推行《兵役法》,从当年7月至12月共征集新兵余人,受到军事训练的壮丁达50余万,正在训练的约百万。为抗战储备了大量兵员,不过新兵虽作战意志坚强,爱国热情高涨,但训练时间短,质量低;以至抗战初期,新兵伤亡太大,刚顶上去,就打光了。
遗憾的是各地军阀拥兵自重,不服从中央调度。国民政府又无法做到准确的户籍管理,而保甲长徇私舞弊成风,同时国军的运输,给养条件太差,造成大量壮丁未上战场,就死于非命。“兵役”成为抗战最大败政。
蒋介石,宋美龄视察中国空军
八.海空军备战
空军备战方面,早在年起,蒋介石就在美国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拟定了空军三年计划;这大大加快了中国空军建设步伐。年夏,两广事变爆发;粤系实力派陈济棠的空军,被蒋介石“重金收买”倒戈,百余架飞机归并中央,国民政府空军统一告成。
同年冬,为进一步增强空军建设。蒋介石以50寿辰为名,在全国掀起“购机祝寿”运动,得到了海内外民众,华人华侨积极响应。所捐款项购得飞机68架。
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至全面抗战爆发,中国空军总计有飞机余架,但能作战飞机仅架(正式纳入作战编制仅架)。同时,蒋介石统筹空军建设及管理事宜统一由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负责,蒋介石兼任委员会委员长,宋美龄任秘书长,周至柔任主任。
中国空军飞机大多自国外采购,机型先进且性能优良的只有美制寇蒂斯·霍克Ⅲ、波音-(波音P-26A)等。其中霍克Ⅲ战机仅百余架,面对强大的日本空军明显不足。其它老旧机型较多较杂,占比过半;发动机等核心部件完全靠引进,也不能独立设计并批量生产先进战机,一旦损毁,将难以修复。
中国空军主力机型—霍克III
反观世界航空强国的日本空军,大多为20世纪30年代设计、试制、生产的新机,性能较为先进;月产飞机能达60架,且能不断更新相关技术。至年,日本的陆军航空兵力计有航空兵团一个,下辖飞行团5个,飞行联队16个,分别驻扎于日本本土、朝鲜、中国台湾及东北地区。拥有作战飞机6架。日本海军航空兵力在年拥有作战飞机架。总计为2余架(又一说架),10倍于中国空军。
海军备战方面,国民政府建立后,即设海军部,在名义上统一指挥权。陈绍宽就任海军部长屡次要求中央扩建海军,但海军需要强大的国力支持,中国太贫落;只得优先陆军空军。故年7月—年3月,海军按规定应得经费万元,实际只领到98万多元。年下半年,海军申报经费万元,实际领到万。年,在国民政府的国防建设费中,有1.亿元给了陆军,0万元给了空军,海军只得到.9万元,相当于陆军军费的1.8%。相比之下,日本海军在前一年的军费是55.1亿日元,为中国的倍。
至全面抗战爆发,中国海军编有3个舰队,共有各种舰艇条艘,绝大部分为艇;总吨位仅6万吨左右(另一说近7万吨)。而世界海军强国的日本,总吨位数20-25倍于中国海军。因此至战前,海军部的情况还是“迭次所拟海军建设计划,均限于财力未获实施”;而“惟因经费限制,所造飞机得数甚微,只以供海军航空员生训练之用。”这也造成了,中国海军主力在淞沪会战基本打光。之后采取游击炮战,布雷战,要塞战打击日军。
修筑铁路
八.交通运输建设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交通运输是物资给养的基础,具有重要战略作用。随着全面对日备战的开始,国民政府将交通运输建设提升到了国策,提出“此种国力之动员与其利用,则非交通莫属。”年德国军事顾问团总顾问冯.塞克特向蒋介石建议:“独立地与有效地生产自己的武器以及发展具有战略性的交通系统,在日本入侵时,可以迅速地输送部队到危急地区,实为当前首要之务。”在年召开的国民党五全大会上,蒋介石着重提出交通准备问题“值此中日战祸一战即发之秋,沿江沿海,随时有被封锁之虞,交通关系国防至巨。”国民政府加紧赶筑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
铁路位居交通之首,铁路备战就成为交通备战中的头等大事。中国铁路始于晚清,迄九一八事变时,全国通车里程仅为公里,且布局十分不合理,大都分布在东北及长城以北和沿海地区,而长江以南仅有不成体系的局部铁路,西南,西北铁路更稀少,桂,川,黔等省竟无一里干线铁路。年长城抗战,年河北事变;大大刺激了中国的铁路建设,但这些工程大多集中在长江以南“以国防运输及沟通经济中心为原则,使之成为全国交通干线。”
从年开始,国民政府从京沪铁路的苏州站修建一条长约72.4公里的铁路,至沪杭铁路的嘉兴站,翌年7月完工。该铁路通车后可不经过上海,就将京沪国防工事与沪杭甬国防工事连成一片,为战时淞沪战场的调兵提供支持。粤汉铁路是贯通华中与华南的命脉,但多年来,株州至韶关间公里的路轨一直未能建成,年开始动工兴建了韶关至乐昌段,年至年5月,株洲至乐昌接轨通车,使粤汉、平汉两铁路连成一线。该铁路在抗战时期武汉、广州失陷之前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从国外购买的全部兵器、弹药、器材,主要取道香港通过粤汉铁路运往前线,共计运兵达余万,物资54万吨。
年7月,陇海铁路从西安延伸到宝鸡共.5公里。同年9月,浙赣铁路玉山至南昌,南昌至萍乡接轨通车,共.5公里。这两条铁路对西北和东南地区的军事运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有较大的国防价值;特别是陇海铁路是苏援运送到华东战场的命脉,直到年5月徐州会战才被切断。另外,还修筑了同蒲铁路风陵渡至太原段公里,大同至太原段.4公里,平遥至汾阳支线33公里,原平至阳明堡支线35公里;道清铁路道口至楚旺段65.6公里;京赣铁路宣城至歙县段.4公里,陈营至贵溪段49.6公里;沪杭甬铁路闸口至百官段77公里,都具有较大的军事价值。
钱塘江大桥
据统计,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近6年时间里,南京国民政府新筑铁路里程达公里。此外,还修建了南京轮渡,钱塘江大桥,使津浦,京沪杭甬,浙赣诸铁路连成一片,并惠泽至今。
在修筑新路的同时,国民政府铁道部还对旧铁路进行改造。年,铁道部通令各铁路管理局“对于人力,物力,各项加紧准备,期于战事爆发后可以应付巨艰。”改造主要针对更换铁轨,加固桥梁,添购车辆,改善信号系统。铁道部在-年间,从国外添购机车台,客车辆,货车辆。至年5月,全国共有机车台,货车辆,客车辆。至抗战爆发前夕的年5月,机车,货车和客车分别又增加了台,台,辆。中国抗战的铁路大命脉初步完成。
公路建设也有一定的成就,其总长度由年的公里增加到抗战前夕的10.95万公里,初步形成了全国公路网络,如京闽桂、京黔滇、京川藏、京陕新、京绥、京鲁、绥川粤、闽湘川、鲁晋宁、浙粤、甘川、陕鄂、川滇等21条主干线,支线15条,为抗战初期中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集结兵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铁路运输很大补充。
航空方面,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了航空筹委会,依靠外资发展航空事业。至七七事变前,已拥有中国,欧亚,西南等3家航空公司,开辟航线12条,通航里程约15公里。航运方面,由于外国轮船公司几乎垄断了长江及沿海航运,至中国航运业很不景气。截至年,中国轮船总吨位约吨,但就是长江运输线,日后成为中国工业,教育,故宫国宝西迁的主力。
中国经济战领袖,中德军事合作推动者—孔祥熙与希特勒
九.经济备战
年4月,蒋介石姻亲孔祥熙临危受命。出任中央银行总裁,11月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开始经济战时改革。
他除采用前任宋子文所用增税、借债等办法筹措军政费外,还采取整顿税收等措施,从财政上增强南京国民政府对地方实力派的控制;对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增资改组,实行法币政策,一举统一币制,以垄断金融,操纵国计民生。同时实现各省财政统一,并维护教育经费;战时教育支出仅次于军事,实现了战时教育建设不减反增的奇迹。另外筹拨铁路公路建设经费,为交通运输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他还整理旧债,为举借新债作准备等。这些措施,制止了白银外流、缓解了财政金融危机,也使官僚资本得以迅速发展。年4月,孔祥熙以中国特使身分赴英参加英皇加冕典礼,随后赴欧美一些国家,接洽贷款和购买军火。
不过作为中国经济抗战领袖,孔祥熙功勋卓著,但他却积极与日本媾和,又利用抗战大发横财。年,最终因美元公债案倒台。
十.西南大后方建设
西南地区多为高原山地,尤其是四川省山河奇居,地势险要,气候又温和畅适,物产富饶丰盛,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其人口达多万,文化根基深厚,日本军力又难以企及,是中国抗战最佳的大后方。早在年孙中山制定的《实业计划》中,即强调要注重西北边地的开发。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