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防御器材 >> 防御器材前景 >> 活学活用武装直升机搭上这神器在未来2
作者:赤剑天涯
最近无意中翻到了陆航第一团的往昔资料,作为我军一支应急机动作战的“拳头”,陆航第一直升机团参与了“96三军联合演习”“大兴安岭大火救灾”“98年抗洪”等重大事件。
陆航直升机团以过硬的军事素养,直升机天然不挑起降场地的特性,为前线及灾区短时间内转运了大量的人员和物资,如98年洪灾嘉鱼县溃坝之际,陆航仅用15分钟就飞抵灾区,空投救生衣,救生圈等大批救生器材。
斗洪峰战洪灾那一个月,陆航一团总计飞行多架次,转移,解救群众多人,空投各种器材3万余件,运送各种物资多吨,在自然灾害/战争改变道路交通及地形地貌之时,直升机比固定翼飞机及地面车辆好用太多了,基本能不受限的第一时间抵达,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
赤剑知道在武直这一块,军迷圈有很多争论,特别是无人机大火以后,更有无人机取代武直成为地面杀手的趋势。
但是这一趋势总趋势是对的,只是完全实现尚需要时间,10月1日晚郑州万达广场的无人机表演,无人机集体“炸机”坠地一事,就给人们好好上了一课。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许是15年也许是20年甚至30年里),无人机受限于“集群化”“智能化”的发展,会走过有人主战+无人辅战,到有人决策/辅战+无人主战,最后完全实现有人到无人平台主导战争走向的阶段。
我们目前还处于第一阶段早期,无人平台的应用的确方兴未艾,但是就此否定有人装备的发展是不对的,为啥现在的有人装备不能加上“无人平台作战”的升级套件,更大效能的发挥有人武器及无人武器的威力?
纳卡冲突那样低样“菜鸡互啄”的场景并不适用于大国间的斗争,虽然纳卡冲突双方都是正规军出场,但两国仅仅是无人机的使用操作上比较娴熟,没有成熟的发现,跟踪定位反击无人机的能力,两国都没有无人机制造能力,所以战场上两军的表现都是“进攻有余,防御应变不足”,战场缺陷明显。
所以大趋势是大趋势,赤剑可不认为“一树之高”的强者,武直能那么早退出战场,并且美国及俄罗斯最近都相应公布了自己的新武直计划。
能做到不受地形(给块平地就能起降)兵种限制的快速响应,只要未来战争还有地面战这个选项,能把武器从平面向三维空间拓展,并且还拥有一定的防护,火力及信息能力的东西用于不会过时。
红色警戒的飞行兵到电影《阿凡达》里的科幻对地攻击武器,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它就像远古时期人类心底的梦想一样——渴望有双翅膀能在天空自由飞翔,愿望朴实真切,且历久弥新。
我们需要一款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对地攻击武器,而能飞行又能对地/对空攻击的武器那么多,未来的新武直压力山大,除了追求更快的速度,更高的高度及一定的信息能力,火力,防护,隐身能力,能配合无人机作战的能力外,赤剑还认为应该搭上定向能武器(如高能激光武器)的“顺风车”,才能做到未来20~30年内不过时。
没什么武器是会一成不变的,就拿直升机的机载武器来说,基本走过了从12.7毫米的机头机枪到20~30毫米机炮,到射程更远的火箭弹反坦克导弹的过程,交战距离也从最开始12.7毫米机枪对空的米,对地扫射的米变成了现在导弹赋能下的4~15公里交战距离,并且未来正朝着20公里开外,甚至公里外发展,最近俄罗斯对米-28武装直升机的改进就体现了这种思路。
但是俄罗斯搭载个大体沉的“产品”导弹的思路,打打防区外的高价值目标尚可以,用来对付传统直升机的典型目标就有点“高射炮打蚊子”的架势了,特别是对着战场上实用化程度越来越多的无人机,特别是小型且拥有“蜂群”能力的无人机还是一点法子都没有。
以色列前段时间在小型螺旋桨式客/运输机上测试了机载激光武器反无人机的能力,咻咻咻咻的,就把数架模拟入侵的无人机击毁的场景给了我们新的启示。
机载激光武器已经做得足够小型化,并且激光器的冷却也能做得很好,这简直就是“神器”呀。把小型化的机载激光武器置于武装或者运输直升机之上,特别是未来还能做得足够小,最好是能置于武直机头甚至是旋翼顶端对作战能力的提升更明显。
又能反传统的人员,轻装甲目标(一般军用车辆),还能反制敌方无人机/直升机,甚至对高速奔袭而来的固定翼战斗机都有一搏之力,这“神器”比原来的机炮,火箭弹牛多了,还有什么武器比这个更好的呢?
战场是万变的,只要用心思考,有时候不用光拼单项技战术指标,光活学活用武器就能取得辉煌的战绩,有时候“土法”移植嫁接改过的武器,才是最符合战场需求的,并且也能取得良好的战果。
赤剑在这里真没有致敬88高射炮用来反坦克,没良心“飞雷炮”,游记神器火箭炮的意思。(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