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防御器材 >> 防御器材市场 >> 面对美国航母,中方无人机蜂群,让航母防空
战争无人化,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也是世界各国军队的基本共识。正是基于这一共识,世界各大军事强国均不遗余力地发展各种无人机系统,谋求抢占未来无人化、智能化的制高点。
近年来,无人机在纳卡冲突、叙利亚内战,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俄乌战争中均已用良好的表现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然而在大多数战例中,无人机还是以单枪匹马的作战方式出现,极少有多架无人机配合作战的情况。不过,这一局面或许会随着未来“蜂群战术”的普及而得到改变。
上世纪末,美国军方受到生物群体行为的启发,开始尝试使用大规模、低成本、耐消耗的小型无人作战平台,遂行火力打击、侦查探测、电子干扰,通信中继、充当诱饵等任务。
这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陆海空各型作战平台为依托,以智能无人机、无人车辆、无人舰船、无人潜艇等无人作战系统为武器,集自主感知、情报融合、目标分配、指挥控制、自适应协同和智能决策等能力于一体的作战系统被称为“蜂群”无人系统。
“蜂群”无人系统所使用的弹药通常为成本低廉,小巧灵活的巡飞弹。
巡飞弹的英文原意为“游荡弹药”,是一种无人机与导弹相结合的产物,也被称为自杀式无人机。
不过与早期的“哈比”等自杀式无人机相比,现如今的巡飞弹功能更多,滞空时间也更长,除了能进行火力打击外,还可以执行侦察与毁伤评估、通信中继、目标指示、空中警戒等多项任务。
美国前一段时间向乌克兰提供的“弹簧刀”巡飞弹就是其中的代表型号。“蜂群”无人系统的最大优势就是庞大的弹药投放量与较高的效费比。
大量无人飞行器一旦集群使用,可造成敌方防空体系因“过载”而顾此失彼,应接不暇。
“蜂群”无人系统所使用的巡飞弹单价通常在万余美元左右,而一枚防空导弹则至少在百万美元以上。在面对几十枚,甚至上百枚巡飞弹同时攻击时,防御一方往往会陷入“防不住”,“打不起”的尴尬境地。
虽然“蜂群”无人系统的概念由美军率先提出,但早在年左右的时候,解放军就曾将大批退役的歼-6飞机改装成无人攻击机,以追求类似“蜂群战术”的效果。
据传,中国空军目前已经部署了至少架歼-6无人攻击机,并还在对其进行持续改进。
不过,这种歼-6无人攻击机无论怎么改都无法克服原始设计落伍,机体老旧,协同作战困难,突防能力低下等短板,最多只能给对手的防空作战平添几分烦恼。
由中国电科集团电科院研发的“蜂群”无人系统算是国内最早出现的正牌“蜂群”式武器。这款“蜂群”无人系统的外观很像一座多管火箭炮,拥有48个发射器,一次可齐射48架巡飞弹。
在未来可能发生的统一战争中,此类武器系统可有效压制敌方滩头火力,并对浅近纵深目标进行精确打击,确保渡海船团与登陆部队的安全。当与强敌航母战斗群进行直接交锋时,“蜂群”无人系统也同样有着用武之地。
我们都知道,强敌的航母从来都不是独来独往的,一个“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战斗群通常会配备多艘装备有“宙斯盾”防空系统的驱逐舰与巡洋舰,要想突破这样的防空体系,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并非易事。
解放军反制航母的杀手锏是“东风21D”与“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这两款导弹结合“鹰击-18”、“鹰击-12”、“鹰击-”等远程反舰导弹与巡航导弹构成了解放军庞大而复杂的近海防御体系。
不过,无论是“东风”系列反舰弹道导弹,还是“鹰击”系列反舰导弹,其成本依然过于高昂,一旦与强敌开战,库存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消耗殆尽。在这种情况下,价廉物美,更适合大批量使用的“蜂群”无人系统就有了用武之地。
根据外军测试的结果表明,当分布式部署的“蜂群”无人系统从多个方向大批量同时发起攻击时,“宙斯盾”舰载防空系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其一一击落。
而只要有几枚巡飞弹撞击到航母飞行甲板上的舰载机,或摧毁舰艇外设电子设备与武器系统,就有可能让敌水面舰艇失去一部分作战能力。中国在使用无人机执行反舰任务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储备。
前一段时间首次在台海空域秀肌肉的“翼龙-10”察打一体无人机就可携带BBM3卫星制导炸弹、GB-4电视制导炸弹和“鹰击-9E”反舰导弹。
不过“翼龙-10”察打一体无人机由于成本相对较高,虽然也可以一次性出动数十架,甚至上百架对敌方水面目标实施饱和攻击,但毕竟经不起“蜂群”无人系统那样的消耗,可能几个波次下来就库存见底了。
中国未来的反舰“蜂群”无人系统应该采取水面、水下与空中等多种平台部署,以扩展其攻击范围,提升其突防概率与攻击的隐蔽性。中国海军目前装备的导弹艇就很适合改造成“蜂群”无人系统专用平台。
采用隐身设计的导弹艇航速高达50节,武器为8发“鹰击-83”反舰导弹。如果将该导弹换成“蜂群”无人系统的话,那么该艇一次性就可以释放48发巡飞弹。
如果能出动10至20艘导弹艇,那么就可以在一次攻击波中发射将近至0枚巡飞弹,这是任何防空系统都难以招架的。
除了导弹艇外,前些年新近亮相的JARI多用途无人战斗艇也有成为“蜂群”无人系统平台的潜力。
据资料介绍,该艇的排水量为20吨级,航速42节,航程海里,采取双体滑行型喷水推进。装备有光电传感系统、迷你相控阵雷达、小型垂直发射单元、鱼雷发射管、30毫米自动化机枪和火箭发射器,支持自主、半自主和遥控方式,可单艇行动,也可进行集群协同作战。
由于该艇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远超有着20年艇龄的导弹艇,一旦搭配“蜂群”无人系统,将比后者更具威慑力,且无需担心人员伤亡。
除了与水面舰艇相结合外,“蜂群”无人系统还可以与其它大型无人机或有人机进行协同作战。
“飞鸿-97”是中国航天时代飞鸿技术有限公司设计的一款新型隐身无人机,具有智能化程度高,多任务能力强等特点。
该机弹舱内可携带12枚“飞鸿-”巡飞弹,这种巡飞弹投放后可自主组网编队,形成广域攻击“蜂群”,从多个方向对目标实施立体精确打击。按照一个中队12架“飞鸿-97”计算,一次性可投放合计枚巡飞弹攻击敌方目标。
此前,有传闻说“飞鸿-97”无人机将有可能成为歼-20S双座型的“忠诚僚机”,如果这一消息属实,那么歼-20与“飞鸿-97”、“飞鸿-”的组合必将产生1+1+13的效果。
在执行作战任务时,充当长机的歼-20S负责目标探测识别跟踪、信息处理和作战任务分配,而作为僚机的“飞鸿-97”将充当歼-20的武器发射平台,在长机的指引下释放“飞鸿-”。
这种打击模式不仅大大延长了无人机“蜂群”的攻击半径,也最大程度保障了有人机的安全。
空射“蜂群”无人系统还可以从近年来被炒得火热的美国“迅龙”项目中获得灵感。所谓“迅龙”项目是指用运输机空投AGM-巡航导弹发射托盘,通过超远的发射距离与庞大的发射数量,将敌方的防空体系彻底捅破。
虽然中国目前并没有类似的武器,但我们完全可以仿效其作战模式,利用运-20等大中型运输机搭载“蜂群”无人系统从空中进行发射。
尽管“蜂群”无人系统所使用的巡飞弹在航程、威力与突防能力方面尚无法与AGM-巡航导弹媲美,但其优势在于体积更小,装载数量更多,价格也更为低廉,在比拼消耗的大规模持久战中反而会更有优势。
除此之外,神出鬼没的潜艇也是“蜂群”无人系统理想的发射平台。此前,美国海军的潜艇部队就曾采购了一百多架用于侦查、目标定位和跨域指挥控制中继的“黑翼”10C无人机。
该无人机可由潜艇或无人潜航器发射,先从水下将装有该型机的容器罐弹射入水,后者上浮至水面后再将无人机发射升空。
中国是全球装备潜艇数量最多的国家,不仅装备有性能不俗的B核动力攻击潜艇、C型常规潜,还研制了多款带有实验性质的新概念潜艇。
一旦“蜂群”无人系统能与上述潜艇相结合,其作战效能必将获得极大的提升。据传,某改进型指挥塔围壳后方的小龟背中装载有对陆攻击的垂发系统,如果这一说法属实,那么将来也完全有集成“蜂群”无人系统的可能。
“蜂群”无人系统在针对水面目标打击时,固然能给敌方造成一定的麻烦,但该武器的作用也不宜过分夸大。
出于成本与适装性方面的考虑,“蜂群”无人系统所使用的巡飞弹始终存在着航程短、速度慢、有效载荷不足、电子对抗能力差等先天性软肋。
即便最后凭借数量优势,有部分突防成功,但其威力有限的战斗部也很难对敌方水面舰艇造成重创。
对于解放军来说,“蜂群”无人系统的确能丰富对水面目标的打击手段,但如果想让该武器系统充当反舰主力,甚至寄希望其能一锤定音,就有些勉为其难了。
要知道,美国是“蜂群”无人系统概念的开创者,具有丰富的使用经验与反制经验。目前美国海军正在大力推进作战舰艇无人化改革,一大批无人作战装备正处于试验阶段,即将陆续投入使用。
中国海军一旦装备了“蜂群”无人系统,美方必然会引起高度警惕,并加以防范。
在体系对抗的环境下,“蜂群”无人系统可以凭借自身价格低廉,耐消耗等优势对敌方水面目标进行情报侦查与集群袭扰,大量消耗其防空弹药,但目前尚无法做到完全取代各型反舰导弹。
估计是考虑到了该武器的种种局限性,解放军至今也没有开始打造自己的反舰型“蜂群”无人系统。
从前不久频频亮相的空射、舰载反舰弹道导弹来看,用超远程导弹对敌方水面目标进行打击依然是我军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发展方向。
而“蜂群”无人系统的价值主要还是在于为己方反舰导弹提供补充与掩护,起到牵扯敌方精力,打乱敌方节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