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防御器材 >> 防御器材市场 >> AI人工智能技术落地难,靠疫情解决撑不了
作者
李冬梅来源
AI前线
如果不是这场疫情,AI领域的很多进展可能还不被大众认可,甚至处于被贬低的状态。
“落地即一地鸡毛”,这恐怕是前几年大家对AI技术落地常见的评价。时间向前推3、4年,“豪华团队+Paper+比赛刷榜”就是一个团队最好的背书,也是最受资本追捧的。但是,投资总有一天要考虑回报。于是,落地又成为了过去一年被大部分AI企业反复提起的词汇。然而,这件事情没有那么容易完成。
在医疗领域,如果没有海量被专业医生标注的数据,再天才的科学家也无用武之地。同理,任何领域的落地都会碰到技术无法解决的壁垒,除非这家创业公司在垂直领域深耕良久,否则,单就数据问题就会被卡住。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无人机,这些公司一遍遍测试、一遍遍处理事故,但还是没有很好的应用场景证明其价值,倒是这场疫情提供了不错的落地机会。
AI企业落地困难
年,裁员、亏损、倒闭成为不少人工智能初创企业躲不过去的一道坎。究其原因,业务落地困难、效果一般或者成本过高,进而导致营收和扩张都出现问题,最终就必须缩减开支,演变成裁员。
年春节假期后,科大讯飞一名员工透露:“裁员将继续。”在此消息爆出后不久,一位匿名网民在社交媒体平台透露,科大讯飞优化掉了30%的正式员工。之后,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公开回应:
市场不相信眼泪,面对激烈的竞争格局,对员工的过度宽容是对员工的害,对少数不合符合讯飞要求的低绩效员工的过度宽容,是对大部分讯飞人利益的侵害。因此,我们要让每一位员工都有非常强烈的紧迫感,都必须对市场充满敬畏感。如果,我们不在组织内进行新陈代谢,企业和个人就会被时代和市场新陈代谢掉。因此,大幅度提升组织效能和激发员工积极性,是我们人力资源年的重要工作方向。
科沃斯作为国内第一家服务机器人,登陆A股市场后的股价一路飙升至82.26元,市值最高为亿元,但是到年第三季度,由于业绩增长缓慢,产品销量缩水,导致该季度营收同比下降8.18%至34.45亿,净利润大幅下滑,同比下降64.8%至1.01亿。
在市场大环境不乐观的情况下,就连人工智能的头部企业也没有摆脱受牵连的命运。排除市场环境冷淡的客观因素外,人工智能技术自身的发展瓶颈也是导致企业生存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技术的开发终究要落地应用,找不到合适的场景,这些技术无法落地,或者无法取得好的落地效果,企业也无法变现,故而生存愈发艰难,而这场疫情,让这场困局有了转机。
疫情加速AI技术落地
疫情传播速度惊人,近距离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严重影响了人们日常生活,在出行和采买都受限的情况下,传统线下零售和运输行业压力倍增。
面对这些人类无法解决的难题,人工智能、大数据、5G、无人机链等技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让各地政府和企业界看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实用性和优越性。2月4日,工信部向人工智能相关学(协)会、联盟、企事业单位发出倡议,各主体应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协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尽快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补齐疫情管控技术短板,快速推动产业生产与应用服务。
二是充分挖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以及疫情防控的应用场景,攻关并批量生产一批辅助诊断、快速测试、智能化设备、精准测温与目标识别等产品,助力疫病智能诊治,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提高管控工作效率。
三是着力保障疫期工作生活有序开展。开放远程办公、视频会议服务和AI教育资源,助力办公远程化、教育在线化和生产智能化,推动实施“居家能办公,停课不停学,停工不停产”。
四是优化AI算法和算力,助力病毒基因测序、疫苗/药物研发、蛋白筛选等药物研发攻关。
原本无人问津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在这场疫情中担起了“主角”。
无接触体温检测被广泛应用
疫情爆发在春节之前,因此春运和返城高密度流动人群压力避无可避,“无接触感应”、“高效率通行”、“高温智能预警”是留给城市管理者的巨大挑战。因此许多AI企业希望能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快速开发出适用于疫情防控的疑似发热人员筛查系统,例如,旷视公司基于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平台Brain++,集成“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光双传感”的创新解决方案,实现了针对新疑似发热病人追踪系统并可在高密度人群下快速找到发烧者。
据旷视相关负责人介绍,体温测试的意义在于前期筛查。但人工手检满足不了高密度流动人群的防疫检疫需求,双光融合的AI测温方案能够支持远距离、非接触、多目标的高效测温,符合公共场所防疫的刚需。
目前,AI测温系统已经在北京海淀政务大厅及部分地铁站正式运行,为一线防疫检测工作的展开提供助力。另外,旷视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研发AI测温的相关组件,接下来会在相关政企单位、商厦写字楼楼、园区楼宇、医院等需要测温的场所进行覆盖。
无人配送机器人大显身手
疫情期间,还要注意避免人与人近距离接触可能出现的感染扩散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真机智能科技公司将小黄马无人配送机器人、青翼蝠巡控机器人、青道夫清洁机器人三款移动机器人设备投入到抗击疫情一线,分别应用在无人配送、巡逻和清洁等场景中。据公司CEO刘智勇介绍,真机青翼蝠和小黄马是都是第四代产品,经历了3年的研发周期和超过20万公里的运行里程。疫情期间,公司对这类产品进行了快速改装,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防疫版本的升级,并迅速投在疫区投入了使用。
此外,猎户星空科技公司也推出了智能递送服务机器人-豹小递。公司副总裁陈观养在采访中向InfoQ记者介绍称,这款产品最初并不是专为疫情而设计的,此前已经在酒店、仓库、工厂和娱乐场所等投入应用。”在疫情爆发后,公司研究团队在基础算法和框架的基础上对机器人进行了升级,使其能够应用在器材、药品、化验单递送等方面,替代医护人员大量的简单重复劳动,减轻工作量,从而减少对各种防护器具的使用量。
无人机消毒成效显著
除了做好远程体温测量和无人配送等工作外,防疫区的消杀工作也是疫情防护中的重要一环。为此,2月8日,大疆防疫志愿服务队为深圳龙岗区某66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区进行防疫消杀作业。通过大疆MAVIC(御)2行业版进行广播、大疆精灵Phantom4RTK进行测绘建图与作业规划,再结合T20植保无人机进行全自主喷洒,消杀防疫工作形成完整工作流,助力工业园区高效消杀。相比传统的人工消杀,无人机防疫显著减少了人力,并可进行全覆盖式的、立体式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前线工作人员的接触感染风险。
AI企业接单增多
“之前,都是我们出去拉单子。现在,已经有不少企业主动过来寻求合作了”。一位AI创业公司的技术专家对InfoQ这样说道。
疫情之前,AI企业没有得到社会各界足够的认识,一些人工智能产品被贴上了“鸡肋”、“华而不实”的标签。
疫情暴露了真实的需求场景,也对各AI企业的技术实力提出了考验。这一次疫情中,如何从“人防”转变为“技防”,实现更加高效、便捷、低成本地对疫情进行管控成为了企业主攻的课题。经历过非典和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后续对于疫情的防御会逐步常态化——技术的发展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针对此次疫情将为AI领域带来哪些影响这一问题,刘智勇认为:
AlphaGo的出现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次武汉新冠状肺炎疫情对于移动机器人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整个国民意识中,人们发现自身其实很弱小,有很多缺点可以在机器人上得到补助。同时确实有一部分机器人应用于武汉肺炎疫情,在人们的高期待之下,一部分机器人交了一份及格的答卷,获得了难得的用户信任。这份信任就是移动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更加普及的基础。
AI技术不像汽车、制造业等实体可以独立存在,它要和某个行业或某些产品做结合。疫情爆发之前AI都是在积极主动地区拥抱传统行业,比如AI+金融、AI+医疗、AI+教育等,而在疫情爆发后,我们看到了传统行业更加主动地去寻求AI解决方案,希望通过先进的AI技术来弥人工能力的短板。相信这场疫情过后,人们对AI技术本身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