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器材

美国海上跨域分布式协同作战浅析,值得我们

发布时间:2023/11/12 15:53:15   
近年来,随着中俄等国的反航母作战能力提升,美国海军深感在近海海域行动时的防御压力增大。为重塑“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美国海军提出了以水面舰艇为主体的“分布式杀伤”概念。在经过作战理论探索和关键技术实践后,以“认知、动态与分布”为特点的分布式体系化作战样式正在逐步成型。海上跨域分布式协同作战能够融合陆、海、空、天、电、网等作战域搭载平台,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态势感知网络,通过遍布各域的军用通信网络和一体化的指挥控制系统,实施武器系统集群/分导饱和攻击的形式提高整体作战与打击效能。此外美军着力构建有人平台与无人平台连接体系,实现高效的态势感知网络、强大的进攻网络和弹性的防御网络,从根本上实现分布式协同作战思想。美国海军当前的舰队体系结构主要是以航母编队为核心,采用的是集中式指挥与控制方式,有较高的指挥效率。然而,该结构将海上兵力大规模聚集于一点,增加了被对手锁定的概率,且遭受一次打击就可能导致全体系瘫痪。在“分布式杀伤”概念下,小型水面舰艇编队将成为美国海军前沿威慑和干涉作战的主力,而以航母为核心的传统打击舰队将撤到反舰弹道导弹打击范围之外更加安全的区域,为前沿编队提供空中侦察预警和电子战支援力量。在分布式杀伤提出后美海军于年做出的调整在“分布式杀伤”体系结构下,网络化的空中、水面及水下平台广泛分布于战区,除航母打击大队以外,各类作战平台均能提供较强的进攻性能力,包括巡洋舰、驱逐舰、濒海战斗舰、两栖舰及后勤保障舰。其核心是分散式进攻编队,即“猎手-杀手”水面行动大队(Hunter-killerSAG)。按照美国海军的设想,己方作战力量越分散,具备威慑性的目标越多,给对手制造的防御成本就越高。海军分布式协同作战框架下的跨域平台在海上跨域分布式协同作战中,指挥控制系统尤为重要。战场中舰队分散编成,不再是几海里或者几十海里的分散,而是使相隔几百海里甚至是上千海里。因此要实现分散后的协同打击,指挥控制系统不仅要收集各作战域的态势感知信息,还要在短时间内形成最优战术方案,实现舰船编队的统一协调指挥,科学分配资源、集中发挥武器功能,最终优化作战指挥,提升作战能力。美海军自成立以来,在不同层次建立了相应的指挥控制系统,在总体作战方面有海上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M为各级指挥员提供实时的共用态势图,战术旗舰指挥中心和旗舰数据显示系统则进行舰艇编队的攻防综合指挥和控制;在具体层级方面,水面舰艇指挥控制系统包括海军战术数据系统(NTDS)、先进作战指挥系统(ACDS)和“宙斯盾”指挥与武器控制系统(AEGIS);潜艇作战指挥系统则包括AN/BSY-1、AN/BSY-2、AN/BYG-1、NSSNC3I等综合作战系统。为解决指挥控制系统的融合互通,美海军研究探索了CEC协同作战系统,该系统实现作战信息共享,统一协同作战行动。“宙斯盾”指挥与武器控制系统(AEGIS)军用通信系统是现代战争作战链路中的重要一环,承载了海量信息传递的任务,整个系统更是包含通信卫星、通信链路、舰载通信模块等诸多平台的复杂系统。海上跨域分布式协同作战对通信的要求不仅是传输距离远,还能突破介质,实现水下与水面通信,甚至是水下与空中通信的要求,并且分布式协同作战需要信息不间断的传输,传输内容多,所以对通信储量要求很高。为此,美军着力构建了全球全域性的全球信息栅格GIG通信网络,并不断改进海军通信系统网络架构。全球信息栅格GIG美海军根据全球信息栅格(GIG)的公共框架和规范,提出并开发了符合海军自身需求和特点的企业架构和标准-FORCENet(部队网),通过ADNS(自动数字网络系统)的专用路由设备、信道接入控制协议实现了“IPoverRF”和多个无线信道资源的综合集成和运用,将分布在世界范围的DISN(国防信息交换网络)、NMCI(海军/海军陆战队内联网)、MCEN(海军陆战队企业网络)、ONE-NET(美国大陆外企业网络)和各舰艇网络进行互联,实现了不同作战域的网系互通。美海军战术广域网架构海上跨域分布式协同作战对预警侦察系统同样有更高的要求。首先反应必须要快,任何进入预警侦察范围的目标必须引起“分布编成”体系内全体作战单元的共振;其次精度必须要高,分布式杀伤的几乎所有攻击都是超视距的,载入武器攻击参数的数据仅仅来自于预警侦察体系;感知持续时间必须要长,尽量做到全时覆盖,一旦有了时间上的漏洞,让对方兵力能够抓住机会渗透,整个体系就有被破击的隐患。跨作战域的预警侦察系统海上跨域分布式协同作战同样需要依赖整体的预警侦察系统,主要平台包括天基预警侦察卫星,如国防支援计划(DSP)、天基红外系统(SBIRS)和将在未来部署的下一代天顶持续红外项目(OPIR)卫星;海基预警侦察平台则包括TexasTowers固定式海上预警探测雷达和海基X波段雷达(SBX),此外海洋监视船、海洋调查船和导弹监测船同样可以作为机动节点进行预警侦察;海面航母编队预警探测系统同样具备远、中、近程预警探测,以此确保全方位的态势感知。海基X波段雷达(SBX)作战武器系统是分布式协同作战的最终实现途径,由美国海军未来的发展规划可知,未来将大力发展进攻性导弹武器系统、无人作战平台、电子战武器、定向能武器等。由于分布式部署,各打击平台相隔较远,互相之间的增援需求对主战武器尤其是未来舰载导弹等武器的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速度快、距离远、精度高。进攻性导弹武器系统是支撑分布式杀伤的关键要素,旨在提升单舰对陆对海精确打击能力,提升单舰有限装载能力下的多任务打击火力。主要包括LRASM、战斧BlockⅣ、SM-6、捕鲸叉和海军攻击导弹(NSM)。此外,美海军欲通过定向能武器代替传统防空反导武器部署,提高单舰进攻性导弹武器装载能力,是电磁机动作战的关键要素。当前美海军重点发展的定向能武器主要有激光武器系统(LaWS)和高能直接激光杀伤监视系统(HELIOS)。无人作战平台同样是美海军着力发展的重点项目,主要包括空中的MQ-4C、MQ-8C、MQ-25以及战术侦察节点(TERN);水面的反潜战持续跟踪无人艇(ATCUV)和水下的大排量无人潜航器(LDUUV)、超大型无人潜航器(XLUUV)。电磁机动作战同样是分布式杀伤的关键,其以最先进的技术切实提高美海军的综合作战能力,尤其是对手所谓的针对美海军在反介入/区域拒止(A2/D2)方面的威胁。美海军电子战能力发展主要体现在水面电子战改进计划(SEWIP)、Link-11/Link-22现代化链路通信安全措施(LLC7M)、下一代干扰机(NGJ)以及先进舷外电子战(AOEW)项目。总结美国在提出“分布式”杀伤概念后,逐渐向海上跨域分布式协同作战发展,开始通过升级改造现役和在研导弹武器系统,提高水面舰艇反舰能力;为现役平台换装新的自防御武器,提高生存能力;通过研发和改进一系列水面舰艇电子信息系统,提高小型编队独立探测、指控、电子战能力。未来美军仍会保持此路线,同时还会增加小型舰船的导弹装载数量,添加垂直发射单元,提高其火力攻击能力。针对此种形势,我国一方面应提前做好应对美海上跨域分布式协同作战的准备,提前制定战术战法。另一方面同样可以仔细研究分析其体系结构,取长补短,为我国的海上作战提供参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5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