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防御器材 >> 防御器材市场 >> 纳粹德国入侵莫斯科,为何无法突破最后的2
年9月27日,苏联境内下起了连绵秋雨。尽管此时的气候已经在朝着希特勒,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去发展,但德军还是在三天后发起了代号“台风”的大规模攻势,计划在10天之内攻占莫斯科,对此希特勒还扬言:一定要在莫斯科红场检阅德国部队。
为了顺利执行“台风”计划,希特勒几乎集中了它最精锐的部队,投入的总兵力多达万人,共有辆坦克、架飞机、多门大炮和迫击炮投入战斗。而苏联对此也投入了95个师万人、辆坦克、架飞机和门大炮和排击炮处于明显的劣势。
退无可退当德军进攻莫斯科40天后,他们已经合围了苏联红军的三个集团军约60多万人,这已经是保卫莫斯科的主要武装力量了,可以说通向莫斯科的大门已经被推开了一半。
当时的德军主要以坦克装甲师为作战单位,在五公里左右宽度的正面,将主力坦克排列为楔形插入并撕开苏军防线,同时由其他坦克伴行担任支援任务,消灭主攻方向上的苏军反坦克武器。
10月7日,一支以坦克专科学校学生组成的一个4人小分队,从高尔基坦克专科学校被派到莫斯科郊外。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设法研究德国主战坦克,找出它们的缺陷,以便后期能开发针对性的武器将它们尽快摧毁。
然而,奉行闪电进攻的德军几乎没有给保卫莫斯科的苏军,留出研究坦克的时间。因为就在谢尔盖等人到达莫斯科不久,一座军用机场遭到突然袭击,防空炮火尚未来得及射击,停放在机场的多架飞机便被全部炸毁,苏联的正规部队也被德军冲散。
时至此刻,莫斯科已是万分危急,而为了迟滞德军攻势,原本只是军事学校的学员们则是被当作最后的有生力量,迅速投入到新建立的防线之中,谢尔盖等人也由原本的研究人员转变成了战士,被临时编入独立坦克第四旅。
相比较之下,德军是一支拥有完备进攻体系的武装力量,而苏军则是临时组织就地防御,并且苏军在优质坦克的使用上,也是采取的零星伏击战法。
于是在斯大林“就地强攻”的严厉命令下,不少红军部队往往选择的是,向强大的德军发起正面的冲击,而如此战斗所带来的后果不但损失惨重,甚至还会全军覆没。
谢尔盖他们四人当时所在的独立坦克第四旅,所接到的任务是去负责保卫小城奥廖尔,然而这里已经失陷。究竟是立即反攻还是后撤成为两难的选择。第四旅最终选择了后退伏击敌人,而他们即将面对的则是德军第四装甲师的上百辆坦克。
突遭苏军坦克伏击的德军,仅在第一波火力下就有十几辆被击中起火,而为了扩大伏击战果,苏军又在第二天使用步兵营作为诱饵,这已经是一种无奈的战术了。他们只有冒着被履带碾压的危险去吸引敌方的注意力,才能为埋伏在附近的苏军坦克争取到侧面攻击敌人的时机。
可以说,在这一时期的交手中,苏联士兵是在以一种燃烧生命的方式,来迟滞德军的进攻速度,在他们身后不远处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了,他们已经退无可退了。
救火队员年10月10日,面对强兵压境十万火急的局面,斯大林把朱可夫大将从列宁格勒紧急调往莫斯科前线,任命他担任西方和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组织莫斯科的防御。
这位后来有着“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救火队员”之称的指挥者,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自由贫苦。年应征加入沙俄军队,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获得过两枚乔治十字勋章。
年夏天,朱可夫被调往外蒙任苏军第一集团军群司令,同年指挥苏蒙军队在诺门坎地区击溃了日本关东军的入侵。
受命之后,朱可夫首先选择将部署在西伯利亚的25个步兵师和9个装甲旅的精锐部队,陆续西调至莫斯科近郊,之后又迅速重建了4个集团军。
做完以上正规军的调动,朱可夫深知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道理,于是他又动员莫斯科市民在3天之内组织起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个巷战小组,发动45万人围绕莫斯科城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当时修筑工事的力量中,妇女和儿童占据了绝对主导。至10月末,仅妇女和儿童就构筑了70公里的反坦克堑壕,挖掘了多万磅泥土。当时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的许多中国孩子,也在莫斯科西南60公里处参加了防御工事的修筑。
在当时,处于长期防御状态的莫斯科城因街垒、工事、堑壕的存在,而造成了食品的严重短缺,许多城中市民甚至不得不靠着献血去换取一份微薄的口粮。也是在这一时期,一条“莫斯科即将失陷”的流言也开始甚嚣尘上。
10月下旬,德军的数百架轰炸机开始了洗地式的空袭,仅一天时间就把莫斯科市中心炸成了废墟,当时的地下铁道成为了这个城市为数不多的可以防空的避难所,许多的党政机关也不得不向此疏散。
而就在某些地方局面已经面临失控的时候,莫斯科的工人、民兵以及正规军的士气并未低落,他们仍在顽强地抗击着德军。因为他们知道,德军的情形只会比他们当前的遭遇更不乐观。
由于连绵的秋雨,导致地上一片泥泞,作为进攻方的德军补给也陷入了极端困境,地面进攻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部队减员越来越严重,也根本没有足够的新兵源给予补充,许多部队仅仅剩下最初建制的一半,更糟糕的是,随着天气越来越寒冷,德国官兵却仍然穿着夏天的军装。
而与德军逐渐疲敝的状态相比,经过朱可夫调整后的苏军此时已经慢慢恢复了士气。一些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的红军战士们,也都自发地组成了抗德游击队,从事着破坏德军交通线、伏击德军运输车辆的零星作战,迫使德国不得不抽调出大量部队来稳定后方。
由于德军一直推崇“游击队员不是战斗人员,所以不受公约保护”的原则,因此德军对待游击队的方法非常残忍。
许多仅仅只是被怀疑帮助过游击队的村庄,所遭受到的却是被付之一炬的后果,而无辜的居民也因此失去了一切财产。并且德军还经常以集体处决的方式,妄图达到震慑游击队,打击苏军士气的目的。
从红场走向战场11月7日,莫斯科红场举行了传统的十月革命庆祝大会和阅兵式,全副武装的苏联红军从列宁墓前经过,然后直接开赴前线。此时德军的进攻依然没有丝毫停滞,至11月底,部分德军迅速推进到了距莫斯科仅有24公处,也就是在这里,德军再也没能向前推进一步。
12月4日夜,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主力已经进攻到距离莫斯科甚至只有30公里的位置了,并开始为所谓的最后一战加紧准备。正当德军打算一举拿下莫斯科打赢这场战役的时候,奇迹出现了。
原来就在这天晚上,严寒突然降临,莫斯科的气温一下子骤降到了零下20至40度,这就导致德军的坦克引擎发动不了,坦克光学仪器失去了作用,几乎所有武器都被冻得无法使用。
更为糟糕和可怕的是,德军连棉衣都没有,大量士兵被冻伤甚至冻死,而这对莫斯科的人们而言,情形则恰好相反,还记得那支被朱可夫从西伯利亚调来的精锐部队吗?那可是一支长期生活在严寒之中的作战力量,他们早就习惯了的寒带生活,并为此带来了足够多的冬季作战装备。
他们好似早有预料一般,不仅给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还有足够的棉衣、皮靴和护耳以及冬帽用来防寒。而苏军之所以会有如此充足物资,全都得益于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援助。
有记录显示:仅英国和美国根据莫斯科协议,就向苏联援助了万双军靴,吨制靴皮革,之后美国又援助苏联架飞机、辆坦克。而英国给得更多,他们向苏联提供了架飞机、辆坦克,另外还弥补了苏联大量的通讯器材和轻武器。
也就是在这一夜,苏德两国的优劣之势出人意料地发生了神奇的逆转。两天之后,苏军从莫斯科河南面和北面同时展开了大反攻。
截至年4月,进攻莫斯科的德军被击毙、击伤人,被苏军赶到了距离莫斯科乃至公里以外的地带,为此苏联也是付出了伤亡和被俘70多万人的惨重代价。
而在这份胜利的背后,除了那骤降的气温和来自盟国的援助以外,那一支支自发组织起的游击队、一户户被拆散的家庭也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因为面对侵略,正是那些被拆散了的家庭妇女以及儿童们,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构筑起了70公里的反坦克堑壕;正是那一支支不被德军承认的“非战斗人员”,用自己的生命迟滞了德军的行动,为后来的胜利赢得了时间、奠定了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