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防御器材 >> 防御器材发展 >> 智能化战争的电子信息装备,应该什么样
(文/魏凡王世忠郝政疆)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军事革命的不断深入,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向其他领域渗透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智能化战争日趋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信息资源与武器资源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更加强调各种作战要素的组网、信息优势的充分发挥和体系作战效能的提高,客观要求构建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对电子信息装备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本文以促进面向智能化战争的电子信息装备发展为目的,分析了智能化战争的基本内涵,研究了其对电子信息装备能力的发展需求,分析了电子信息系统整体发展方向,以及态势感知、信息传送、指挥控制、网电对抗、无人作战等电子信息装备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电子信息装备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智能化战争的内涵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子信息技术向其他领域的不断渗透和深度融合,各作战要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一步深化,基于信息系统的信息化战争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逐步形成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智能化战争[1]。
智能化战争,是指以信息为基础,依托栅格化网络系统,使用信息化、智能化武器装备及相应作战方法,在陆、海、空、天和网电等物理空间及认知领域进行的以体系对抗、信息主导、智能较量为主要形式的战争。从本质上说,它是人与武器高度融合的战争,更加强调各种作战要素的组网、信息优势的充分发挥和体系作战效能的提高,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资源汇聚、融合和挖掘的作用,是信息、知识、智能的综合对抗。
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智能化战争主要体现在智能化态势感知、智能化信息传送、智能化指挥控制、智能化信息对抗、智能化打击评估等五大要素。
智能化态势感知主要体现在战场态势感知的自学习特性。空天飞机、军事卫星、自主式机器人等各类网络化、集成化的装备将感知到的信息汇集为战场全景图,能够在复杂、多变和未知的战场环境中自感知、自适应、自学习,自进化,对感知信息的种类、精细程度、态势判断等具备自主规划和决策能力,使战场空间进一步透明化,实现战场信息感知精细化、实时化、全球化。
智能化信息传送主要体现在信息传送的精准性和安全性。综合采用激光通信、微波通信、量子通信等各类传输手段,有效利用各个传输频段,形成覆盖全物理空间的陆海空天一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具有高度的弹性、自适应性和集成性,能够按照作战需求将战区内的各军兵种作战力量、各类武器装备等作战单元以及其他相关的作战要素有选择性的连接在一起,提供及时、精准、可靠的信息服务,真正实现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传给正确的人的终极目标。
智能化指挥控制主要体现在指挥控制的自适应特性。人机交互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广泛应用,指挥控制系统将把作战空间侦察预警、监视、指挥、控制、通信、精确打击联为一体,能够对各种作战力量、武器装备平台等进行有效管理,并根据不同的作战需求和作战目的,自主制订出最佳的作战决策并传达到每一个相关的作战要素,计算机辅助决策向自主指挥的方向发展,并能适应战场变化自主调整作战决策,把信息优势转化为决策优势,实现战场资源配置最优化、作战力量编成自主化、作战行动高效化。
智能化信息对抗主要体现在网电空间主动防御和智能化攻击。一方面,广泛应用电子干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可以根据军事任务需求,利用己方设备发出的电磁信号制造出特定的现实场景,实现迷惑和扰乱敌方电子设备和作战力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按照敌方目标的系统要素和特征要素,自主进行目标分类描述、打击重心分析、执行攻击行动等,通过攻击目标网电体系的漏洞或脆弱点,实现敌方网电空间作战体系整体效能数量级的降低。
智能化打击评估主要体现在打击行动的自组织特性。人机交互、机器智能、精确制导技术广泛应用实战,人识武器、武器识人、人机一体、融合高效将成为现实,人脑的智慧和意图可以有选择地植入武器系统中,使武器具有自我判断、自我调控、自我寻的和自我评估的新功能,实现按照指战员的大脑遂行自主行动,有效缩小打击链路周期,达成发现即摧毁。
2.智能化战争对电子信息装备能力的新需求
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智能化战争中,各作战要素互联、互通、聚集性更强,信息资源与武器资源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体系对抗成为主流,客观要求构建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对各类电子信息装备能力提出了新的需求。
2.1态势感知更加全面精细,有效实现战场透明
一是具备覆盖全球的态势感知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主要国家海外利益的不断拓展,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逐步加快向国外扩展军事影响的步伐,全球化战场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客观上要求态势感知向覆盖全球内陆、远洋、水下的全时段、全天候监视发展,尤其是天基、海基等具有全球性、广域性的战略型系统装备,实现陆海空天一体的全球感知能力,为全球化作战提供对全球重点区域、热点地区、热点时段的持续监视。
二是具备更加精细的态势感知能力。未来智能化战争中,各类武器装备小型化、隐形化、分布式、高机动的特征更加明显,分布式集群目标、临近空间目标、地面隐蔽目标、新型掠海目标、水下静音目标等新式目标威胁日益严峻,要求能够探测到更小、更高、更远、更快的目标,分辨率、数据率更高,全天时、全天候能力更强,具备助推段拦截的威慑能力。
三是具备面向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新型态势感知能力。国际政治形势复杂多变,恐怖主义、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有可能演化为武装冲突或局部战争,要发展基于天-空-地、无人、网络、新频段、新体制等多种态势感知手段,实现对公共场所人员活动、隐蔽可疑装备的实时成像侦察,以及对恐怖活动计划、恐怖分子信息联络的及时感知,为精准高效的应急处突和反恐行动提供强有力信息保障[2]。
2.2信息传送更加精准高效,有效支撑柔性作战
一是具备泛在的传输网络能力。智能化战争中,各种作战要素分布在陆、海、空、天和网电等物理空间及认知领域中,各种作战要素的灵活组网是体系对抗、发挥信息优势的基础,要求实现包括陆、海、空、天、水下所有物理空间的无缝覆盖,军队的所有等级的场景覆盖,无线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所有通信方式的业务覆盖等,实现各层级网络的无缝融合,真正实现一体化的网络泛在能力。
二是具备人-机-物高效互联能力。智能化战争中,各种作战人员、武器装备等作战要素都是作战网络中的节点,其蕴含着的各类战场信息都可能成为战争成败的关键,要求大力应用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万物互联技术,通过人、机、物的智能互联和信息交互,实现虚拟和现实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融合,有力拓展未来作战的时域、空域和频域,将分散的各种作战力量形成有机整体,实现一体化联合作战功能。
三是具备精准的按需信息服务能力。智能化战争中,各种作战要素汇集起来的信息呈指数级的增长,如何提高信息服务的效率、维护信息安全是确保获取信息优势的关键。这就要求综合应用虚拟化、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有效利用数量剧增、种类繁多、内容复杂多样且质量各异的各类信息,强调需求和信息之间对接匹配,提供多种服务模式,适应不同服务场景,满足用户不同层次需求,避免信息淹没、信息迷茫,确保获取信息优势。
2.3指挥控制更加敏捷灵活,有效提高决策效率
一是具备联合态势综合分析与认知能力。未来的智能化战争是跨作战域、跨军兵种、成体系对抗的联合作战,必须对整个战场进行联合态势分析与认知,才能正确展现出战场态势。要求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及时辨识和挖掘出有价值的战场信息,动态展示多作战领域相互影响的战场态势,运用网络中心技术、协同作战概念和前端处理技术,实现以网络为中心的协同目标定位,与现存的特种情报侦察监视(ISR)系统的补充能力实现交互,提高目标探测的可能性、减少虚警、显著提高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关键目标攻击时间的速度和准确性。
二是具备多域、灵活的联合作战指挥控制能力。针对跨作战域、跨军兵种、成体系对抗的联合作战,需要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有选择性的将相关作战要素组织起来,并制订出最佳的作战决策,才能真正发挥联合作战优势。要求综合考虑陆、海、空、天、网电等各作战领域和各军兵种作战力量,构建具有易响应性、可恢复性、鲁棒性、灵活性、自适应性和创新性等六个特征的指挥控制系统,支撑全域的指挥控制信息共享、联合作战态势认知、联合作战规划与方案优选、作战效能评估与战中计划调整,打造联合作战优势,满足从战略到战术不同级别的联合作战任务要求[3]。
三是具备无人化作战指挥控制能力。针对未来战场上大量部署的无人化作战力量,需要构建无人化和无人有人混合的指挥控制系统,能够将不同作战领域的无人和有人作战力量的感知信息有效融合和综合分析,对无人集群、无人有人混合作战的作战效果进行计划、集成和同步,实现无人力量集群的作战效应,促进智能化战争中无人化装备效能的充分发挥。
2.4网电对抗以攻为主、攻防结合,有效维护网电空间安全
一是具备动态、主动的网电空间防御能力。网电空间作为新的作战域,是未来智能化战争的必争之地,拥有强大的防御能力对于确保网电空间安全至关重要。要求重点突破移动目标防御、深度数据包检测、数据融合和挖掘、网络追踪溯源(或归因性)和反向攻击或拦截等前沿技术,加强跨陆、海、空、天等物理空间领域的主动防御能力,避免信息内容被窃取、篡改和删除。
二是具备精准的网电空间攻击能力。网电空间作战作为未来战争的新型作战样式,具有隐蔽性、突然性、破坏性、不对称性等特点,必须先发制人。要求发展关键基础设施远程渗透、漏洞探测和情报获取、移动互联网规模致瘫、行业网络远程与定点精准打击、攻击反溯源与隐蔽通联等手段,实现对敌关键基础设施纵深、精准、规模的定向打击能力,对敌陆海空天战场的指控网络、数据链、组网雷达和军事卫星系统等战场关键电子信息系统进行综合对抗和体系破击。
三是具备全面的网电空间侦察能力。在防御性侦察与利用方面,针对己方、友方网电空间进行侦察与利用,确保己方网电空间的安全;在攻击性侦察与利用方面,针对敌方、第三方网电空间进行侦察与利用,为获取敌方、第三方的网电空间情报以及后续的网电攻击奠定基础。
2.5打击具备智能无人作战能力,有效提高作战效能
一是具备精确的火力打击能力。智能化战争中,信息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其在火力打击上的表现就是更加精准,大幅提高火力打击的效率和效益。要求无人飞行器、地面机器人、水面和水下机器人等无人作战系统采用无人集群的方式发射打击弹药或者利用无人平台本身直接攻击敌方目标,使敌方的反抗能力在短时间内处于无法应对的饱和状态,提高突防概率。
二是具备多样的非火力打击能力。智能无人作战系统携带非火力武器,破坏敌方的电气、通信网络等关键基础设施;携带非致命武器,实现对目标的驱散和非致命性打击;携带电磁干扰载荷,实现规模化干扰、多样化干扰、近距离干扰等集群电子战[4]。
三是具备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决策能力。智能无人作战系统汇聚各类作战要素的环境、状态等信息,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特定军事任务制定作战方案和效果预评估,为作战人员提供智能化的打击决策建议。
3.面向智能化战争的电子信息装备发展方向
3.1电子信息系统整体发展方向
一是从网络中心向知识中心发展。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下,网络中心体系进一步演化,知识中心渐露端倪,成为未来发展方向。要发展能完全自主控制的高级智能化系统,充分发挥知识优势[5]。
二是从广域互连向泛在物联发展。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拓展,移动通信、物联网等技术蓬勃发展,使得电子信息系统从基于广域网的多点互连结构向基于泛在网络的人、机、物普适互联结构转变。要发展覆盖实体空间、服务于所有作战单元甚至无人终端的泛在互联体系,使得各类人员、信息系统、武器平台等有机融合,支撑一体化联合作战。
三是从刚性定制向柔性定义发展。软件定义、资源虚拟化等新技术与动态灵活的任务需求充分结合,任务系统从定制向按需生成转变,逐步实现动态适变的柔性体系。相应地,体系工程方法也逐步向能力集成、全域集成方向转变,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