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器材

地下长城

发布时间:2024/7/30 14:23:1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正规的吗 http://www.xxzywj.com/m/
抗美援朝纪念馆里,有一个如山洞般的展区,上方挂着的牌子写着“无敌坑道”,意为“敌人无法战胜的坑道工事”。它试图复刻的,是一条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在“三八线”附近,横贯朝鲜半岛公里的战线上,有一条20至30公里纵深的坑道,以其为骨干,同各种野战工事相结合,构成了志愿军坚固的阵地防御体系。彼时,志愿军的防御工事由地下隐藏工事坑道、地面野战工事堑壕(战壕),以及连接坑道和堑壕的交通壕组成。截至签署朝鲜战争停战协定,志愿军构筑的坑道总长超过1公里,挖堑壕、交通壕公里,开挖土石方万立方米。如果以一立方米排列,这些土石方能绕地球一圈半。志愿军战士构筑坑道。图源:抗美援朝纪念馆“坑道是谁发明的?应当给这个人以很大的奖励。”前苏联顾问团总顾问曾面对这个庞大的工事发问。师师长黎原的答案是:这个人叫“群众”。地下“筑城”钻进抗美援朝纪念馆的“无敌坑道”,内部微弱的灯光,岩石质感的墙壁,凹凸不平的地面,正通过多重感官冲击,重现70多年前战场的模样。抗美援朝纪念馆“无敌坑道”展区陈列工具的展柜。摄影/李治宏临近展区出口的一面展柜里,放着当时的修筑工具,有铁锤、铁镐、铁锨,还有耙子——目光扫过去,仿佛能听见哐哐、砰砰的敲击声。“铁锤是被砸成4瓣,再用铁丝捆起来的;一些从国内带过去的新铁镐、铁锹,几天工夫就被磨得只剩下个小头了。”纪念馆文物部部长齐红说。年6月,第五次战役结束,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畔被打退至“三八线”附近,并接受停战谈判。但心有不甘的敌军,依托装备物资上的优势,从8月18日起又接连发起了夏秋季攻势。猛烈的炮火下,志愿军阵地成了一片焦土。能否守住,又该如何坚守,是留给战士们的两大难题。“面对敌人不计成本的空中轰炸和地面炮火,志愿军要依托常规堑壕等野战工事守住阵地非常困难。”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宫绍山记得,那时战场上流传着一句话:宁愿攻三个山头,不愿守一个钟头。当地表防御受阻,向地下探索就成了唯一的方式。志愿军战士边打炮眼,边及时清理碎石。图源:抗美援朝纪念馆年6月中旬,志愿军47军师进入前线阵地,大量构筑“猫耳洞”式的防炮洞。当敌弹落入堑壕爆炸,只要不在洞前,战士们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受伤。“一开始是挖一些单兵掩体,扩大一点之后就变成可以容纳两三个人的‘猫耳洞’,再逐渐扩大化,将‘猫耳洞’相互挖通,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囤兵洞。”宫绍山表示,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前,我军作战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以坑道工事为主的阵地防御体系,战士们只能在战场上逐渐总结经验。于是,“猫耳洞”越挖越大,一场地下“筑城”行动开始了。“土专家”+“土方子”“构筑坑道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当时全员参与,既有工兵部队,也有普通战士。”据宫绍山介绍,与投入大量人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具、器材和炸药严重短缺。与此同时,恶劣的自然条件也构成了更为艰巨的挑战。年冬天,“五十年一遇”的极寒天气笼罩朝鲜半岛。根据英军战场情报官的记录,那时天气常在降雪、雨夹雪和晴天之间来回切换,到了夜间温度还会骤降。伴随着低温的,还有从盖马高原上吹来的寒风。当-20℃至-30℃的气温作用在大地上时,地表形成了厚约1米的冻土层,不仅凝结了土壤,还有更为坚硬的岩石。其中,片麻岩和花岗岩基底大约占据了朝鲜半岛土地面积的70%。战士们用力稍猛锤子就会裂开,只能捆一捆继续用。没有炸药,就冒着生命危险拆卸敌人未爆炸的炮弹,用于坑道爆破。极端条件下,志愿军战士们“大开脑洞”,自制出了大量的实用工具。收集战场上的炮弹皮和各类装备残骸,架起铁匠炉“开炼”,铁锤、钢钎等一件件工具被战士们制造出来。据统计,仅12军就设铁匠炉42盘,打制工具1.06万件,修理作业工具3.25万把。即便如此,摆在战士们眼前的仍是一项庞大工程。在多重因素作用之下,很长一段时间里,战士们每人每天只能挖掘不到一米,工程进度缓慢。而一些在战场上冒出的“土专家”和“土办法”,正试图从“不可能”中突围,其中就包括一位因创新“土办法”而荣立三等功的战士——伍先华。伍先华画像。图源:抗美援朝纪念馆年底,伍先华所在的12军34师进驻前线,接受了“筑城”任务。起初,从上往下挖是战士们的惯常思路。一段时间后,伍先华发现这样的挖掘顺序常常会因为遇到坚硬的岩石影响效率,而有时侧面的土质会相对松软,更容易打开突破口。于是,他创造了先从侧方将地下掏空,再从上方向下砸的办法。看似细微的思路转变,却带来了巨大的效果。据测算,这种挖掘方式速度提高了2.5倍,每人每天所挖掘的长度增长到了3.5米。在构筑穿通石山的坑道时,伍先华又注意到,从坚石中打眼,能使爆破进度由30厘米提升至50厘米。灯油不足,他就与大家一同研究,将青冈树去皮压碎烤干,用它代替灯油,为战士们夜间工作提供了便利。“一手拿枪、一手拿钎,一边战斗、一边筑城”……渐渐地,在志愿军手下,一张致密的防御网络逐渐延伸开来。坚不可摧年初,坑道工事初具雏形,而更大的困难悄然来到。雪化春回,土质松软,一些坑道牢固性下降,出现了坍塌的现象。与之一同到来的,是敌军更为猛烈的打击。“联合国军”开始以投掷重磅炸弹、施放毒气等手段攻击坑道。仅3月份,敌军飞机就炸毁坑道42条,造成我方伤亡人。此时,如何有效规避坑道作战的弊端,让其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了志愿军的关键任务。“开始挖坑道的时候,坑道顶部厚度大约为5至7米,禁不住重型炸弹的轰炸,经过我军不断总结,顶部厚度挖到了15至30米。”据宫绍山描述,后来,一条条科学的统一施工标准开始施行——每条坑道要有至少两个出口,坑道口的防护厚度要达到10米以上,指挥所、卫生所、仓库等各种生活设施均要能抗御轰击。那年秋天,在横贯朝鲜半岛的战线上,一条纵横交错的坑道体系诞生了。当敌人进行轰炸时,战士们就在坑道里坚守,当敌人的地面部队开始推进时,志愿军又从坑道中出来迎击,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战斗小组,最大程度上消解了我方炮火不足以及缺乏空中支援的劣势,极大地保存了志愿军的有生力量。最鲜明的例子是,坑道战曾让志愿军创造了一个坚守阵地43天的奇迹。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进攻上甘岭地区,动用门火炮、27辆坦克和40架飞机进行猛烈轰击,火力密度高达每秒落弹6发。表面阵地陷入两军反复争夺之中,志愿军部队开始转入坑道坚守。16天后,经过充分准备,志愿军开始实施反攻。在3.7平方公里的两座山头上,敌人白天进攻占领,志愿军就在夜间进行反扑,坑道内外部队密切配合,陆续夺回表面阵地。抗美援朝纪念馆内一组数据显示,上甘岭战役中,敌军对志愿军所在的两个高地倾泻炮弹总数约为万发。坚守在上甘岭阵地上的志愿军战士向敌人射击。图源:抗美援朝纪念馆激战43个昼夜,在炮兵火力支援下,志愿军共打退“联合国军”多次进攻,歼敌2.5万多人。“联军在三角高地打了败仗。”12月6日,美第八集团军被迫在记者会上宣告失败,敌军向前进攻的力量被志愿军消磨殆尽。“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军第一次全面接触‘现代战争’这个概念,战争过程中,我们始终不断学习总结、完善提高,坑道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宫绍山认为,正是依靠“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劲头,志愿军才掌握了更多的军事手段。“中国军队在朝鲜山头阵地之下挖掘出了‘地下城市’,构筑了四通八达的‘地下堡垒’。”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不得不感慨,志愿军的“无敌坑道”像一颗颗钉子牢牢扎进了阵地,在它的巨大作用下,朝鲜战场上的战线终是稳定在了“三八线”地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3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