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器材

如何应对民用无人机恐怖袭击

发布时间:2022/9/20 17:10:42   

前言

近年来,无人机被广泛地应用到军事和民用等各领域。由于技术门槛不断降低,无人机也成为恐怖组织发动袭击的选择方式之一。与其他方式相比,无人机的袭击方式具有隐蔽性、突然性强、袭击方式多样化、易与其他方式相结合等特点。

一、恐怖分子利用无人机进行恐怖活动情况

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于年开始使用民用无人机开展侦察、袭击和战略传播,时间虽短但应用方式多样。年6月伊拉克逮捕了5名怀疑与“伊斯兰国”(IS)有关的恐怖分子,他们计划使用遥控直升机在伊拉克、北美和欧洲散布沙林毒气和荠子气。年,美国联邦调查局破获一起预谋使用无人机携带炸弹对哈佛大学等处发动恐怖袭击的案件。年3月,“伊斯兰国”(IS)利用民用无人机对伊拉克北部的一系列新军事基地开展侦察,不久即向其中一个基地发射了一枚火箭,达到了较高精度。年9-10月间,“伊斯兰国”(IS)至少发动了三次装载有炸弹的民用无人机袭击。年1月,俄罗斯在叙利亚的赫迈米姆基地遭恐怖分子13架无人机袭击,其中6架被俄电子战部队截获,7架被铠甲-S1近程防空系统摧毁。年8月,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在首都出席庆祝活动时,遭极右翼势力2架无人机炸弹袭击,其中1架爆炸成功,另一架受干扰偏离目标。年9月,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两处石油设施遭到胡塞武装18架无人机和7枚导弹突然袭击,厂区内多达19处目标受损,相关设施发生连环爆炸。年3月19日,沙特为首多国联军司令部稍早前发布通告称,防空部队成功击落五架载有爆炸物的无人机,其中一架无人机是在飞往沙特南部城市海米斯穆谢特的途中被摧毁,另外四架无人机则企图袭击沙特南部省份吉赞的海水淡化设施和石油设施,但均被防空部队击落。

二、无人机恐怖袭击主要特点

随着新型材料以及新技术的不断进步,无人机系统也在朝着系列化、模块化和通用化的方向发展。针对不同的任务,通过模块化的组合和搭载设备的更换,即可实现“一机多用”;依托无人机平台和地面站之间的通用化控制,可使无人机实现“一机多能”。通过“无人机平台+载荷”的模式,在袭击中实现机动、信息、武装攻击等多种功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1.无人机平台。利用无人机的机动性和载荷能力破坏净空、自毁袭击、非法运输、开展恐怖宣传,或在大型活动、人群密集场所制造心理恐慌,引发人群挤压、踩踏或其他事故的发生。2.无人机平台+侦察载荷。利用“无人机+”图像及音、视频处理设备,对袭击目标实施侦察、监控,搜集情报,或利用“无人机+”远程无线侵入电子设备及通信、计算机网络,窃取信息或发动网络攻击。3.无人机平台+武器载荷。利用“无人机+”武器,可直接对密集人群、特定人员和重点目标发动袭击。民用无人机可能加装催泪瓦斯等非致命武器,或射弹武器、简易爆炸装置,甚至生、化、核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造成严重伤亡后果。在战术方法方面,可根据袭击目标现场安防的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战术。一是远程起飞,抵近攻击。即操控者隐匿在袭击现场周围,通过平台控制无人机就地起飞,向目标接近发动攻击。二是预先安放,远程控制。针对现场空域监管严格、难以飞行接近的情况,操控者可事先将无人机携带进入安防区,放置在目标附近隐蔽的地方,再返回外围控制无人机迅速对目标实施袭击。三是战术佯攻,二次袭击。通过操控无人机接近目标制造袭击的假象,以吸引、调动空中安防力量,同时再利用其他无人机趁机发动袭击。四是多架编队,蜂群袭击。即同时操控多架次无人机对目标发动密集的攻击。五是自投罗网,渗透袭击。即故意让空中安防力量发现并诱使其捕获或摧毁无人机,并通过损毁或遥控触发爆炸或释放危害物质的方式实施渗透袭击。

三、技术防御策略

纵观国内研究及实际应对情况,主要防御工作包含三大部分:一是建立统一管控系统常态预防。民航、警航空管部门和军方机构牵头共同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合监管机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优势,强化对民用无人机的空域监控与追踪能力,能够快速有效打击“黑飞”行为。对民用无人机及其零件、航模的生产、销售、购买和使用等情况都要进行资质审查购买方必须如实登记个人身份信息,并在民航部门和公安机关进行备案。根据国内各地空域情况,要求生产商设置相应的禁飞区域数据、高度限制数据和速度限制参数,并将这些数据实时更新上传到民用无人机监管云台进行数据监控,从而有效地实现民用无人机的自我管理。二是构建反制系统区域拒止。科学融合无人机探测技术,及时预警。无人机探测技术主要包括雷达探测、无线电频谱探测、光电探测、声波探测等。相比于单一探测技术,将多重探测手段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完成复杂的无人机探测任务。合理利用无人机反制技术,有效阻截。当前可行的无人机反制技术主要有物理打击、无线干扰、激光毁伤、高能微波打击以及控制链路破解等技术。应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综合考虑技术特点、装备成本、机动性等因素来布设反制装备。三是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行业。近两年,随着无人驾驶航空器行业应用的不断深入,市场对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的质量、安全和性能等方面提出了新需求,同时各部门也对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的分类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按照标准体系动态更新机制,扎实构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先进适用的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共同组织制定了《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年版)》,正在持续不断推进。

四、反恐防御解读

根据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三十七条飞行管制、民用航空、公安等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空域、航空器和飞行活动管理,严密防范针对航空器或者利用飞行活动实施的恐怖活动。根据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实施办法(年3月31日实施),第二十四条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的生产者、销售者、经营者、使用者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本省相关规定,通过主管部门信息系统如实登记有关信息,依法进行相关参数和飞行数据的报送与管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本省相关规定,未经批准不得进入外事活动、重大安全保卫任务警卫区域、重大活动举办场所、突发事件处置现场等临时管制区域和重点目标上空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禁止飞行区域。违反规定的,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管理机关以及担负警戒防卫任务的其他单位可以依法实施干扰、截控、捕获和摧毁等安全防范措施。第三十二条第二点:重点目标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反恐怖主义工作专项经费保障制度,根据重点目标等级要求配备、更新身份识别、人脸识别、紧急报警、隔离防撞、安检防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防御、周界防入侵等防范和处置设备、设施。从实施办法不难看出,未来无人机反恐防御重点围绕三个方面:一是基础无人机数据管控,要求生产者、销售者、经营者、使用者严格遵守规定,监管部门如实登记全寿命周期监控,重大敏感时间、地点、区域禁止飞行,违法必将追究责任。二是相关技术防御手段完善,主要包括干扰、截控、捕获和摧毁,目前干扰技术发展相对成熟,但在避免二次伤害情况下的截控、捕获和摧毁等手段还比较少,技术相对不太成熟,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三是重点目标常态化防控,要求对重点目标以外涉及公共安全的其他单位、场所、活动、设施,配备必要的防范恐怖袭击的技防、物防设备、设施,并保障设备、设施正常运行。

四、总结

在普通民众享受科技进步带来便利的同时,无人机也变成了恐怖分子手中的利剑。怎样有效应对无人机的恐怖活动威胁,需充分利用反无人机技术打击和遏制恐怖主义,同时仍需结合无人机技术的新发展新形势持续探索和求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5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