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防御器材 >> 防御器材资源 >> 坑道战打到朝鲜战场晨晖纪实
—— 中的地下长城
王斌刘正阳
地道战是我军抗日战争的产物,坑道战是我军解放战争的产物,将这一战法运用的炉火纯青当属 的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面对以美军为首的“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 将士在武器装备极端落后,保障条件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发扬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痛击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上演了史诗般的战争活剧,其中坑道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最为经典的应用要数上甘岭战役坑道战。
未雨绸缪——大规模的坑道构筑
坑道,是 战士在战斗中的发明,从防炮洞、隐蔽部逐渐发展起来,坑道工事在我军防御阵地上出现后,彭德怀司令员立即给予高度评价。年9月, 司令部发出指示,要求进行推广。12月起, 在正面阵地大规模构筑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阵地。
图为 战士们在用自己的双手筑成的“地下长城”里总结战斗经验
截止年3月, 各师、团阵地已初步形成了以坑道为骨干,与交通沟、堑壕相结合的防御体系。这对消减美军的空中轰炸和地面炮击威力的确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到年8月底, 除进一步建成了正面战线 梯队各军的坑道工事外,在东西海岸也重点构筑了坑道工事。横贯朝鲜半岛公里长的整个战线上,形成了具有20到30公里纵深、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阵地防御体系,打造了坚固的“铜墙铁壁”,形成了可靠的阵地依托。以此为后盾, 同敌人进行了灵活多样的攻防作战,使阵地获得空前巩固,增强了防御的稳定性,取得了战场主动地位。
年3月,距离上甘岭战役开始还有半年多时间,在受领五圣山地区防御任务后,15军45师师长崔建功便亲自带人勘察地形,他很快发现了上甘岭对整个五圣山防御的重要性,并形象地将.9高地比喻为右拳,认为必须在.9高地和.7高地之间“扎下根”——野战筑城挖坑道。4月中旬, 第15军专门召开筑城会议,各部连以上主要干部全数到会,秦基伟军长在会上专门做动员,要求各部根据 统一规格,构筑满足“七防”,即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要求的地下长城。
图为弹药入洞库安全有保障
从4月底进入阵地开始,整个15军都认真地贯彻军部提出的“积极防御,持久作战,消耗与消灭敌人,保存与提高自己”的方针。在构筑坑道过程中, 官兵提出“破开山腹筑长城,挖空岭心安我家”的口号,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利用就便器材,自力更生千方百计开掘坑道。
他们收集敌人的弹片和坦克零件,自办铁匠炉冶铁,仅45师就自制铁锤把,钢钎余根。战士们还冒着敌人的炮火,收集未爆弹,获取了公斤炸药。经过3个月的艰苦施工,共筑起坑道条,总长度达米,粮食洞库61个,弹药洞库65个,还有堑壕交通壕和掩蔽部等大量防御工事。 基本阵地各主要支撑点构筑有坑道一至两条,班阵地有小坑道掩蔽部,储备有相当数量的弹药和作战物资,以及一周主副食、饮水等。 15军政委谷景生在看过45师的坑道后,十分满意,预言:“这项巨大工程,对粉碎敌人随时可能发动的进攻,必将起到重要作用!”事实果不其然。
绝地反击——艰苦卓绝的坑道作战
年10月8日美单方面宣布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批准了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的“金化攻势”计划,范弗里特亲自勘察选定的攻势的目标就是上甘岭地区的2个山头——.9高地和.7高地北山。
10月14日凌晨,上甘岭战役打响了,14日至20日,“联合国军”白天占领地面阵地, 则在夜晚依托坑道反击歼敌, “像从地底下冒出来”一样迎头痛击进犯之敌,恢复地面阵地,有时一天之内阵地几度易手。直到17日,美、南朝鲜军中校情报参谋带精干力量侦察核实,才拉直脑子里的问号:在如此猛烈的炮火下, 怎么就炸不完、灭不尽,原来是利用坑道对付炮火轰击!由于敌方高强度密集火力打击, 伤亡过重,后援无济,10月20日晚,时任 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下令第15军:前沿部队全部退入坑道,准备依托工事,协同前沿火力反击和兵力反击,里应外合夹击敌人,杀伤敌人于阵地上, 恢复地面阵地。自此,上甘岭战役进入坑道作战阶段。
陈赓、彭德怀与邓华
10月21日,邓华打电话给第15军军长秦基伟:“目前敌人成营成团地向我阵地冲击,这是敌人用兵上的错误,是歼灭敌人的良好时机,应抓紧这一时机,大量杀伤敌人。”根据邓华指示,15军命令第45师坚守坑道作战,争取时间,为进行 粉碎敌人进攻、恢复全部阵地的反击做准备。此后,我坑道部队广泛开展群众性冷枪冷炮运动,从坑道内不断派出小股部队主动出击,破坏敌人修筑的工事,“零敲碎打收拾敌人”,以较少的代价歼灭敌人大量兵力,使敌人日夜惶恐不安,无法稳固占领表面阵地。仅在坑道作战头10天,各坑道就组织小股部队主动出击次、歼敌余人,将敌人拖在坑道上方的表面阵地无法前进一步。
这些战绩,与 在上甘岭阵地反斜面构筑的“能防、能攻、能机动、能生活”完整的坑道体系密不可分,每条坑道有两个以上出口,坑道洞内宽1.2米、高1.7米、顶厚30米以上。这种建在反斜面的坚固的坑道工事,充分利用各种火炮的射击死角,以自然山体作掩护,有效削弱了敌炮火优势,使我有生力量在敌猛烈炮火的攻击下能得以 限度保存。当敌炮火延伸、步兵冲锋时,我坑道部队即可迅速冲出,发挥近战优势,与敌步兵展开搏斗。
某部在坑道里召开党支部大会
在整个上甘岭战役中,“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投掷弹药将上甘岭山头削低2米,坑道被打短了6米,石土炸成1米多厚的粉末。 参战部队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阵地29次,击退敌营以上规模冲锋25次,营以下冲锋次, 伤亡人,伤亡率在20%左右,而“联合国军”伤亡人,伤亡率在40%以上,超过了美军此前伤亡率 的太平洋战争硫磺岛战役32.6%的比例,上甘岭成为美军名副其实的“伤心岭”。
15军军长秦基伟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整个朝鲜战场其他地方的枪声稀落了,板门店谈判桌上谈判双方都在等着上甘岭的消息,谁的部队在上甘岭打得硬,谈判桌前谁的腰杆就硬,讲话底气就足。兵团、志司、军委乃至毛泽东主席,都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