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防御器材 >> 防御器材资源 >> 为何几十万发炮弹没有炸到他们 有一秘
史海拾记
上甘岭战役的第二阶段就是最艰难的坑道斗争阶段,.9高地共有三条大坑道,八条小坑道和三十多个简易防炮洞。
当时三条大坑道和五条小坑道都在守备部队控制下,其中八连进入的一号坑道是主坑道,位于1号阵地下,是 的坑道,呈“F形,全长近80米,高1.5米,宽1.2米,左右还各有一个叉洞,顶部是厚达35米的石灰岩,坑道的两个洞口都向北朝着五圣山方向。
美军虽然占领了表面阵地,但坑道仍在 手中,坑道里的部队随时可以与反击的部队里应外合,对于美军而言是极大的威胁,坑道一日不除,美军一日不得安生,因此20日以后的战斗就是以坑道为争夺焦点。
事实上早在年夏季防御作战中,有的部队创造性地将2个加深的防炮洞连在一起,成为马蹄形的小坑道,即坑道工事的雏形。 领导人充分肯定这一创造,并立即向全军推广。年秋季防御作战后, 在全线大规模地构筑坑道工事。
当时正值冬季,土石坚硬,作业工具、器材不足,“联合国军”以重炮和重磅炸弹进行破坏, 部队克服这些困难,坚持施工。年4月, 司令部发出指示,提出坑道工事必须达到“七防”的要求,即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和防寒。接着,在 线兵团领导干部及军参谋长会上,又进一步强调,坑道工事必须与野战工事相结合,成为能打(消灭敌人)、能防(保存自己)、能机动、能生活的完整体系,并统一了施工标准,规定坑道顶部的厚度一般在30米以上,坑道口的防护厚度10~15米,坑道幅宽1.2米,每条坑道至少有2个以上出口。
各部队按上述要求施工,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坑道的长度也逐渐增加,并构筑了火力点、观察孔、住室、粮弹库、储水池,设置了防毒门。5月底,第1防御地带的坑道工事,以及相应的堑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各种火器掩体等野战工事基本建成。8月底,第2防御地带的坑道工事也基本完成。仅 梯队7个军的6个军共构筑坑道多公里,堑壕、交通壕公里,各种火器掩体1.2万多个。至此,在横贯朝鲜半岛公里长的正面战线,形成具有20~30公里纵深,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
利用坑道隐蔽人员,囤集物资,防敌火力袭击。表面阵地上少布兵,坑道内多屯兵。当敌进行火力袭击时,只留少数人员观察战场情况,其余人员进入坑道隐蔽,避免阵地上人员密集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回过来再说上甘岭之战中坑道的状况,当时第二阶段结束的时候上甘岭守备部队的残部退入坑道,由于建制被打乱,弹药匮乏,又与上级失去联系,缺乏坚强领导,对坚持坑道的意义还不很清楚,因此秩序混乱,军心涣散。
以一号坑道为例,坑道里有80余人,来自十六个连队,其中伤员55人,武器装备随意摆放,一天里竟发生了九起枪械走火事故!无线电通讯也是一片混乱,在上甘岭的坑道里共有二十一部步话机,由于推广了一位步话机员的发明,才解决了在炮火下架设天线的难题,使用时将软天线缠绕在手榴弹的手柄上扔到坑道外,在满地弹片手榴弹柄的阵地上既不会引起注意,又难以被炮火破坏,随用随扔非常方便。刚退入坑道,各单位都是焦急万分,一起呼叫,但步话机频率少,这二十来部一齐使用,相互干扰影响,谁也听不清, 是.7高地主坑道的步话机员陈文均提议,分清主次,避免自我混乱,先主坑道,再排班坑道,依次报告,这才结束了混乱。
十五军得知坑道情况后,就于21日晚派一三四团二营教导员李安德率领军警卫连的79人和一三四团七连的17人借着夜色的掩护潜入.9高地一号坑道,传达了军师关于坚持坑道的作战决心,并成立坑道党支部,进行统一领导。所有一号坑道里的部队都编入八连,由八连连长李宝成指挥。接着在坑道党支部的领导下,对坑道进行了管理整顿,使得坑道部队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团体,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巨大的伤亡使得战地救护工作骤然增加了,火线救护人员冒着猛烈的炮火从阵地上将伤员抢进坑道,但代价实在太大,曾有过为抢救一个伤员而牺牲了七人!因此四十五师只得下令在炮火猛烈时停止抢救伤员,同时严令火线运输员将物资送到后不得空手返回,必须带回一个伤员。即使从阵地上救下的伤员,也还得经过 公里的山路送至营包扎所,经简单处理再后送十余医院,这一路上不仅山路崎岖难行,还有美军五处飞机固定封锁点和多个炮火封锁区,很多伤员在半路上就停止了呼吸,医院的医生几乎是昼夜不停地进行抢救,他们的辛劳丝毫不比战场上的战士逊色!
这些场景的描述现在看起来一点不亚于好莱坞大片渲染的“拯救大兵瑞恩”或者“血战钢锯岭”等电影场景,充满了战友情,充满了牺牲精神,这也是我们后世铭记的精神 。
原创码字不易,若觉得有收获,转发给更多人了解历史!打赏自由,都是鼓励,谢谢您!!若您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