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器材

看了钟南山家族三代,才知道家风对一个人有

发布时间:2023/3/23 15:00:46   

文▏木舒

这几天在网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三山齐聚克难关。”

可想而知,在疫情面前,钟南山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大家心中的“支柱”。

年,非典,67岁的他在第一线。那时他说:把病情最严重的病人都送到我这来。

年,新冠病毒,84岁的他还在第一线。他劝所有人不要去武汉,不要出门,可84岁的他逆行去了武汉。

年,在很多权威人士判定“病原基本可确定为衣原体”,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时,他多次反对:病原不是衣原体,不能使用抗生素。

年,当未知病毒在隐瞒中蔓延,不敢说不能说时,他直接站出来确定:“新冠病毒可以人传人”。

前几天看了他一段采访,在最后他眼含热泪,声音难掩哽咽:“昨天晚上我学生给我了一条讯息,武汉街道上很多人唱起国歌。这个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

这段时间,从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医学专家的专业性,还有身为一名中国人的民族责任感。

他敢说,也敢做。

而在看了他的家族才知道,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能从背后的家庭上找到答案。

家风对一个人,真的很重要。

01

钟南山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父亲名叫钟世藩。

年,钟世藩出生,但年幼之时父母就双亡,他从小跟着叔叔生活,就这样,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努力学习,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北京协和医学院。

从协和毕业后,钟世藩又赴美深造,取得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钟世藩(右二)年的协和毕业照

那个年代,能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难,能从协和毕业难,出国留学更难,但在国外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钟世藩毅然决然的选择回国。

年,国民医院。

医院迁到广州,医院。那时,医院院长兼儿科主任、岭南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

但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在年,还曾发生过一件事。

那时国民党中央卫生署高官曾晚上3次登门,一直动员他们全家一起去台湾。但钟世藩坚决不同意。

而他不仅人留了下来。

在省医档案室至今还保留着一份档案——《医院财产移交清册》。

这本长达页的移交清册,正是钟世藩向军管会移交财产的清册。

里面记载了钟世藩当时移交的文书、信件、图书、房屋、药品、医疗与生活器材、建筑材料等等。

一笔一笔,清清楚楚。

多年后钟南山聊起那时说到:“父亲于年从美国毅然回国,就是想干一番事业的。”

留下来之后,到了50年代,钟世藩创办了中山医学院儿科病毒实验室,利用实验室从事病毒研究及培养研究生。

这是全国最早创办的临床病毒实验室之一。而他也是当时中国医学界赫赫有名的“八大金刚”之一。

在科研的同时,钟世藩身为一个儿科医生,对待病人,也尽心尽责。

下了班,他也给孩子看病,有时孩子太小,还会上门出诊。

坚持大查房。认认真真书写每一份病例,即使非医学专业都能“看得懂”。

能少用药就少用药,能用便宜药就不用贵的药。

这给他的儿子钟南山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原来当医生,既能救死扶伤,还能受人尊敬!”

钟世藩对医学的热爱,是认真的,是认真一辈子的。

后来,70多岁的钟世藩,为了把自己几十年来宝贵的临床经验分享给后人,他每天去图书馆,查资料写文字。

因为眼睛出问题视力减退,他就用放大镜看文献,再后来没办法就请人帮助认字。

但即使这样,他还是花了4年时间,捂住一只眼,一点一点艰难的写下了40万字的《儿科疾病鉴别诊断》,而这本书后来因为畅销,被出版了6次。

而他拿到了元稿费,元他给了帮他抄书的温医生,自己又出钱买了40多本,送给亲戚朋友。

钟南山说:“父亲就是这样,他对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总是希望别人过得更好。”

而我想,这或许就是一个真爱科研的人,最无私的人生追求吧?

不被金钱、名利所绑架,只要能为人类创造点东西,那就没有白活。

而这种大无私的奉献精神,也影响了钟南山,成就了现在的钟南山。

都说孩子其实生下来是一张白纸,未来就是一个家庭合作推出的作品。

有的时候父母真的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无论好坏,到最后,我们的性格、三观、习惯中总会多少长成了和父母相似的模样。

而这或许告诉了所有家长:不要自己碌碌无为荒唐度日,还绑架着孩子必须功成名就。

想要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自己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02

钟南山的父亲很优秀,钟南山的母亲也是一样。

钟南山的母亲廖月琴,出生于鼓浪屿有名的廖家。

这个廖家,算得上是英才辈出,廖月琴所属的这一系,几乎全是国内知名的医学专家。

而廖月琴本人,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的高级护理专业。

后来她曾担任现医院副院长,医院的创始人。还曾被派到美国波士顿学习高级护理。

回忆起母亲,钟南山提起了几件小事。

其实钟南山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不好,经常逃学,还留过两次级。

“五年级时有一次考试我偶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妈妈知道了很高兴,她对我说:南山,你还是行的啊!”

“那时我觉得妈妈一下子把我的一个亮点找了出来,我有了自尊心,觉得有人赞美我,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认真读书了。”

想想有的时候真的是这样,现今很多家长信奉着“挫折教育”,永远都在挑孩子的不好。

她们自以为用“激将法”,能激励着自己的孩子更加的努力,可殊不知,不断的否定可能成为困死孩子的魔咒,只会让他自我否定,越来越没自信,充满着戾气,最终情绪崩溃。

有的时候父母的鼓励和认证,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鼓励。

而除了鼓励之外,廖月琴还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

小的时候,他看到别的孩子有自行车,非常羡慕。小学六年级时,妈妈对他说:你要是小学毕业能考到前5名,我就奖你一辆自行车!

年,他在岭南大学附小读书,因故不举行毕业考试。后来,学校根据平时的成绩发了一份成绩单,他排在第二名。

但他当时不敢说,因为妈妈说的是考试,这次严格算起来不算是考试。而且,那一年因为通货膨胀,家里生活的很困难。

可他没想到,自己没提起,妈妈依旧给他买了辆自行车。

后来钟南山说:“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只要你答应的事,就一定要做到,这就是妈妈教给我的。我现在对我的孩子、对我的研究生也是这样,要么不答应,答应了我就一定要做到。”

还有一件事。

在钟南山考上北京医学院后,他以前的一位同学考上了北大物理,因为没钱,坐不起火车,找他借钱。

那时他家的条件已经很困难了,但在出发前,妈妈还是凑了20元给了他,让他借给同学。那时的20元,已经算很多钱了。

那一次事,让钟南山深有感触:

“我到现在我还记得这件事。”

“我觉得,在治学严谨上,我受的是父亲的影响,但我对人的同情心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我到现在还记得妈妈是怎么对待其他有困难的人的。”

03

好的家风成就了钟南山,让钟南山也成为了一名严谨但又不失温暖的医生。

19岁的钟南山,受父母影响,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

但上了大学之后,钟南山在体育上,算得上是大放异彩。

游泳、田径、篮球等等,他都很喜欢。年,还在首届全运会上夺得了米栏的冠军。当时,北京体校还曾对他发出了邀请,但最终他还是没去。

但这么多年,钟南山对体育的热爱从没停止过。

现在他80多岁了,篮球、跑步、撸铁、游泳......这些成为了他“年轻的秘诀”

而或许也是因为对体育的热爱,让他认识了妻子李少芬。

李少芬是我国第一代女篮国手,也是第一代北京女篮主力。38岁退役后,又担任广东女篮教练、广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篮协副主席等职务。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他留校任教了。后来,他曾因为WG被发去做锅炉工,回来之后,去了广医院内科工作。

年,他获得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的机会。在那里,他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研究取得了6项重要成果,完成了7篇学术论文。爱丁堡大学还极力挽留他留下来工作。

但和当初他的父亲一样,钟南山也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回国。做老师,进入呼研所工作,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再后来,就是03年非典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那个“硬核”钟南山。

非典时期,钟南山忙的38小时未合眼,发烧到肺炎,在自我推测不是非典后,他在家自我隔离治疗,几天后,肺部阴影消失,又回到了一线。

非典爆发之时,全世界的专家都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7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