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防御器材 >> 防御器材资源 >> 若中美在海上作战,决定性武器不是导弹,而
英国皇家三军研究所认为:中美两国激烈竞争的形势下爆发高强度军事冲突可能性已经无法否认,在这样一场高技术战争爆发的时候,中美两军可能会投入大量战略武器。
一边是中国先进的中短程弹道导弹,另一边是美国空军规模庞大的战略轰炸机队,大量战略武器的使用将使得这场战争成为历史上技术水平最高的战争,但对战争起决定性影响的武器并不是导弹与飞机,而是战场信息化与完备的情报搜集系统。
现代战争的火力投送最高峰是越战,美国在越南战场上投放的武器弹药超过了二次世界大战所有国家消耗弹药的总和,超过万吨弹药在十余年时间里被投放在越南的土地上。
但美军取得的战果却相对有限,以当年的技术手段仅仅从空中摧毁一座大桥就需要投放几十上百吨的炸弹,在精确制导武器出现之后,军队对弹药的消耗量大大降低,从飞机上投放的一枚公斤的激光制导炸弹能代替水平轰炸投放的数百吨炸弹。
随着军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火力投送能力已经不是限制军队战斗力的主要因素,相比起投送火力,更加重要的问题变成了:如何寻找、定位敌人的目标,并且以精准的方式投送火力,发挥的打击效果堪比冷战时期战术核武器的效果。
对于中美两国的武装力量来说,能够在更大范围内监视、筛选目标并提供准确信息,且情报时效性足够强的情报系统的重要性其实比打击平台更加重要,因为中美两军的打击力量是非常充足的。
中国这边拥有数百枚具备对海上机动目标发动攻击的中短程弹道导弹,除此之外还有上百架执行对海打击任务的战略轰炸机,并且中国海军的主力水面舰也具备战略打击能力。
型驱逐舰上的海基版东风-17导弹的射程刚好公里可以攻击海上与陆地上的目标,并且这种攻击非常难以防御;而美军那边拥有规模更庞大的舰队,数量三位数的战略轰炸机且同样可以承担轰-6类似的对海打击任务。
海陆空一体的齐全远程打击手段下,制约军队作战的不再是“如何打”,而是“打哪里”。
辽阔的西太平洋上分布着少量的固定目标,那些美军基地位置固定,但在这片战场上更多的目标是高速机动的海上目标。
比如美军的航母编队,在战时美军的航母编队能够以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持续机动,一天时间足够让航母编队移动超过公里的距离,也就是从日本四国岛到中国台湾岛的距离。
因此有效的海上情报监视系统不仅要能够搜索监视大片海域,并且情报的时效性要足够强,从发现、筛选到最终确定目标的过程必须在几个小时内完成。
而对于美军来说,他们的困难则略有不同,美军的问题并不是如何搜索、发现、跟踪解放军的军事目标,因为解放军的活动范围有限主要是中国东海、南海这片区域。
美军的主要困难在于以他们的视角下看,解放军的军事目标数量太多,而如何甄别并正确地选择出价值较高的目标进行打击是主要困难。
但总体上来说,对于两国军队而言主要问题都在于情报、信息化,而非传统军事层面的矛与盾的攻防内卷,这种趋势其实也是现代战争的一大基本特点。
当传统的武器装备发展到了很高程度之后,火力投送能力已经过剩,构建有效杀伤链条的主要瓶颈变成了“如何发现目标”。
而且这种趋势现在还有更进一步加强的倾向,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多地投入到军事领域进行应用之后,传统的很多防御手段已经不再适用。
以海上攻防为例,现代先进的导弹驱逐舰都拥有一套完善的电子对抗系统,包含各种主动、被动的电磁原理或者光电原理的电子战设备,传统的反舰导弹在末端会采用主动雷达制导。
因此现代导弹驱逐舰的主动电子战系统会在发现导弹来袭之后,对其发射高功率的无规则信号掩盖舰船自身的雷达反射特征,甚至是主动发射电磁波伪造一个“假目标”欺骗导弹命中海面,发射金属箔条、红外诱饵、角发射器等器材制造虚假的反射源等等。
由于反舰导弹自身重量有限,不可能搭载功能非常强大的雷达导引头,因此这类反制措施往往了发挥一定效果,且就算主动被动的电子战措施无效,最后还可以用近防炮拼死一搏。
但在现代电子技术高度发展且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军事层面后,新的反舰导弹可以采用复杂的多模制导方式,主动雷达制导与光电制导共同应用。
比如说,使用光电系统对疑似目标进行成像,然后让经过数千万次训练的识别AI进行目标确认,这几乎可以让反舰导弹免疫传统的电子反制干扰手段,这样一来导弹的目标的杀伤效率就有了飞跃性的提升。
美军的AGM-JASSM系列亚音速隐身巡航导弹就采用了这类技术,根据他们公布的信息该弹的弹载AI系统甚至会根据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去分析、并攻击敌舰的要害区域。
而类似的桥段几乎发生在所有领域,在这种技术环境下为了保证部队的生存性,必须尽可能减少被敌方发现的次数,这也是近二十年来的一个普遍趋势:战场上的目标越来越隐蔽。
“发现-跟踪-攻击-摧毁”这个链条中,博弈的重点越来越朝着链条的前方推移。
在这个链条中,中国现役武器装备的主要优势在于杀伤链条中“攻击-摧毁”阶段的高技术指标。
比如说解放军装备的各种反舰导弹都要求在末端具备3倍以上的超音速飞行能力,并且在这个速度下仍然能以10G以上过载机动飞行,以突破敌方末端硬杀伤主动防御的能力,至于说人工智能辅助的末端多模制导能力当然也不在话下,这类先进技术当然也不只有美国人在搞。
这是美军存在的一个显著劣势,同样是反舰导弹,美军现役没有装备任何超音速飞行的反舰导弹,他们更加注重制导系统的可靠性与抗干扰性,而对于末端的硬杀伤主动防御,则主要依靠同时发射数量足够多的导弹进行饱和式突防。
虽然某些方面有缺陷,但总体上美军的打击力量也十分强大,单次12架B-1B轰炸机可以发射枚亚音速的JASSM-ER远程反舰导弹,后者具备隐身设计,对解放军的舰队也很有威胁。
而在杀伤链条的前段,即“发现-跟踪”部分,也是两国军事发展的重点,对海上机动目标的远距离探测主要分为四种手段:可见光探测、红外探测、被动电磁探测与主动电磁探测。
被动电磁探测,即被动地接收敌方舰队通讯时候发射的电磁波束,这种探测手段的最主要意义是逼迫对方为了隐蔽被迫进行电子管制,限制对方舰队的通信往来。
而主动电磁探测分为几种,地面上可以使用各种远程预警雷达、超地平线雷达监视大范围的海上情报,这种雷达发射长波电磁波,可以被大气上层的“电离层”反射,从而跨越数百、数千公里发现遥远外海的目标,一般距离最大可达公里。
这类探测手段的优点是距离远,而且无法被干扰,因为发射的电磁波波长非常夸张,一般的主动电磁干扰手段对其无效,缺点是精度差,无法提供发射导弹打击所需要的武器级目标方位信息,但是作为一种预警侦察手段非常有效,且需要其他侦察手段的辅助。
而在空中,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可以长时间搜索大片海域,只是合成孔径雷达比较容易被干扰无法单独提供很可靠的情报支持。
可见光探测这个就很简单,卫星拍摄下卫星照片然后去找照片里疑似敌方军舰的航迹线,这种手段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发现一些其他探测手段容易忽略的目标。
缺点就是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出现之前,用人力识图效率太低,但同样也因为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可见光探测这种探测手段越来越有效,但这种手段有一个缺点无法解决,就是容易受到天气影响,比如说目标上空出现一片云就能让卫星抓瞎。
最后的红外探测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可见光探测,优点在于受天气影响相对小一些,缺点是分辨率、探测效率不是很高,受限于重量原因,红外成像卫星的分辨率不足以支撑其在高轨道运作,因此只能作为一种低轨道的二次侦察卫星使用。
这些原理各不相同彼此各有优劣的探测手段综合起来,就组成了一套完善的战略情报监视系统,其实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都建立过类似的系统,比如说苏联的“神话”海洋监视系统,但在当年因为技术的限制可靠性与情报时效性不及今日。
千禧年后因为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完善的战略情报监视系统已经能够确保数百万、上千万平方公里范围内较高时效性的战略情报,比如说美军的航母编队如果进入中国大陆架公里范围内的距离那么只需要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发现并追踪这些目标。
在这个围绕“发现-跟踪-攻击-摧毁”链条的博弈中,中国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因为美军的目标相对较少,除开西太平洋地区的美军基地以外剩下的只有极少数的机动目标。
因此并不需要对这些目标进行很详细的甄别与筛选,发现之后立刻攻击,一枚导弹能炸沉一艘驱逐舰都算比较赚了,相比之下美军必须进行详细的目标甄别,避免导弹被丢在较低打击价值的目标上。
而另一方面,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的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卫星侦察的意义越来越大,冷战时期卫星侦察还无法提供相信、准确、有较强时效性的情报,因为那个时候的技术条件卫星拍摄的照片甚至要通过返回舱把胶片带回来分析。
而现代依靠成熟的星间通讯系统,卫星拍摄到照片传输到地面的时间以分钟计算,因此对于这个依托卫星建立的情报系统的攻防作战成为了新世纪的焦点。
如果说当年里根总统提出的“星球大战”是一次战略忽悠,那么现在的技术条件就可以确定真的发展到了星球大战的程度,攻击对方的重要卫星节点,对己方损失卫星迅速发射补网这些现有技术都只是很基本的对抗手段。
而航天技术因为成本限制,在这个层面上的对抗规模又是比较有限的,双方的的对抗层次还可能进入到“高超音速”这个范畴。
如今高超音速技术愈发成熟之后,各种在米高度上以4倍音速飞行的空中平台的成本降低到了可以实用化的范畴,以无侦-8为代表的高超音速侦察机也会成为整个信息化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本上讲中美两个拥有先进军事技术的国家之间的对抗是体系之间的对抗,且就算冲突仅仅局限于常规战争阶段,就算冲突的范围局限于一片面积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域。
但实际上这场冲突也一定会牵扯到两国军事体系的全部,在两军舰队在公里距离上发动攻击之前,双方在高层空间的对抗更加激烈。
甚至可以认为其实在高层空间双方围绕保护己方信息化体系,与摧毁对方信息化体系的对抗结束的时候,冲突的胜负就大体分出了趋势,毕竟再往后当完全暴露在对方杀伤链条的时候,任何一方其实都没有被动防御、承受对方投放大量弹药攻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