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器材

详解各种军用光学仪器推荐收藏

发布时间:2022/6/12 14:04:53   
最近的疫情让世界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人还在想会不会发生战争,相信我们大家还是不希望出现战争的,和平发展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今天光电资讯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常用的军用光学仪器的知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和收藏!军用光学仪器主要指可见光波段范围内的普通光学仪器。它们在军事上应用最早,技术比较成熟,有扩大和延伸人的视觉、发现人眼看不清或看不见的目标、测定目标的位置和对目标瞄准等功能。通常可分为观测仪器和摄影测量仪器两大类,前者是以人眼作为光信息接收器,后者用感光胶片记录景物信息。普通光学仪器主要由光学系统(物镜、转像镜、分划镜、目镜等)、镜筒和精密机械零部件等组成。观察测量仪器的光学系统主要是望远系统,它能放大视角,使人看清远方的景物,便于测量和瞄准。摄影仪器的光学系统主要是照相物镜,为了适应不同的使用要求,发展了大口径、长焦距、变焦距等多种镜头。军用可见光仪器主要有望远镜、炮队镜、方向盘、潜望镜、瞄准镜、测距仪、光学经纬仪、照相机、判读仪等。尽管从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了红外、微光、激光等技术先进的光电子仪器,但普通光学仪器具有图像清晰、使用方便和成本较低等优点,仍然是武器系统配套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几个常用的军用光学仪器。望远镜军用望远镜的光学系统各有不同。军用望远镜大多有分划板,夜间使用的其分划板还带灯光照明。军用望远镜的出瞳距离比较大,以便观测者佩带防毒面具。为防止射击时撞击头部,有的瞄准镜出瞳距离大到七八十毫米,还要备有软硬适度的眼罩和护额。从光学性能和结构性能上来说,军用望远镜比较优良,可靠性较高,因为它的设计更加审慎,用材质优、工艺考究,例如像质好、杂散光少,放大倍率与入瞳大小匹配以达到最佳分辨率。由于质量要求高,军用望远镜在出厂前都要经过环境试验,一般包括振动试验、高温(十55℃)试验、低温(一45℃)试验、淋雨或浸水试验、气密试验。经过这些试验,产品性能仍能保证在规定范围内的才能出厂。有的产品镜体内还自带干燥器,出厂前抽出空气再灌入干燥空气或氮气,有效地防止日后内部镜片长霉生雾。普通民用望远镜一般不做环境试验,或仅做部分试验。这一点是人们从市场上难以了解到的,仅从产品外貌上也看不出来。镜身组:镜身组为望远镜的主体,分左、右镜身,通过连接轴连接在一起,其作用是支承上、下直角棱镜,连接物镜组和目镜组。物镜组:物镜组由透镜、物镜筒等组成。物镜组与镜身用螺纹连接在一起,其作用是接收远处物体(或目标)的光线成像在焦平上。目镜组:目镜组由透镜、目镜框、视度手轮等组成。目镜组与镜身用螺纹压圈连接在一起,其作用是把物镜所成的像放大后供人眼观察,转动视度手轮可调节目镜的视度,以满足不同视度人眼的使用要求,其范围是±4屈光度。连接轴:连接轴是望远镜左、右镜身的连接件,同时也是实现目距在58-74mm范围内的调节的枢纽,也是双目合像的核心。护盖和背带:物镜护盖和目镜护盖是为了保护物镜和目镜透镜而设计的。望远镜在不使用时应将护盖盖上,以保护镜片不受损伤。背带连接在望远镜左右镜身上,使用时可将背带挂在使用者颈上,以防失手而损坏望远镜。早期的军用望远镜都是伽利略结构的,此种望远镜虽然结构简单,透光率高,但倍数和观测视场都很小。在19世纪末0世纪初在军用望远镜已用普罗棱镜结构成功解决了倍数和视场的问题,从一战开始到二战结束这个时期的军用望远镜以方便携带的6×4、6×30、8×30为主,这与当时步兵主要是徒步作战有很大关系,海军和装甲部队则主要装备7×50、10×50这些观测稳定性好但尺寸和重量较大的望远镜。这一时期的军用望远镜都采用金属作为镜体材料,早期多使用黄铜,后期则更多的使用铝合金,由于当时人们认为没有必要在军用望远镜上使用昂贵的镀膜加工工艺,所以这一时期的望远镜多没有镀膜。在冷战和后冷战时代,军用望远镜的使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望远镜的设计思想也有了较大的改变。首先是机械化的实现,使用者经常要在颠簸车的上使用望远镜,这就对望远镜的观测稳定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7×40、7×50规格的望远镜成为了主流。其次是核生化战争的阴影让人们设计望远镜时不得不考虑配带防毒面具时的使用,于是可以翻折(升降)的目镜罩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军用望远镜中,这种设计也迅速的被民用望远镜采用,以方便戴眼镜的用户。而镀膜技术、稳像技术、镜体包胶、非金属材料、激光防护等新技术的广泛使用也大大提升了军用望远镜的性能。进入信息时代后,各类先进侦测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望远镜的作用,军用望远镜也没有出现质的飞跃和变化,但在可以预知的未来,作为一种近距离观测仪器,军用望远镜仍会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军镜用于观察战场、研究地形地物和侦察目标,还可用右目镜中的密位分划进行简易测量。望远镜的放大倍率一般分三等:中倍率(6-10倍)、大倍率(10-0倍)和变倍率(德式0-40倍,国产5-40倍)。军用望远镜过去以6倍、8倍居多,现在7倍的军用望远镜颇为流行(理由为人的目视距离约7km)。除美国、德国之外,俄罗斯、中国相继研制了7倍军用望远镜并装备部队。望远镜并非放大倍率越大越好,如果倍率超过10倍,通常应安装在三脚架上使用,如果仅用胳膊支撑使用,手的颤抖对观察的影响就很严重,观察效果就会变差。另外在评价选用望远镜时,还应考虑几何光力的大小。一般地,小光力望远镜(出瞳直径为-3mm),适于良好照明条件下使用;中光力(出瞳直径为3-4mm)适于一般照明条件下使用,如我军6式8倍观察红外望远镜(出瞳直径为3.7mm);高光力(出瞳直径为4-6mm)不仅适合白天使用,而且适合于黎明及黄昏低照度条件下使用,如我军新式的Y/GG95-7型望远镜(出瞳直径为5.71mm)。中倍率(6-10倍)望远镜要达到军级视觉效果还应要考虑通光率,7倍配物镜尺寸40mm,8倍配物镜尺寸50mm,以及10倍配物镜尺寸60mm,能够达到很好的稳定性以及最佳成像舒适感。炮队镜

炮队镜用于观察和测角的潜望式双目光学仪器。旧称剪形镜。

炮兵主要用它观察战场、搜索目标、侦察地形,观察射击效果和测定炸点偏差量,也可用于测定炮阵地、观察所的坐标。

炮队镜由两个单目镜筒组成的双筒潜望镜、方向测角机构、高低测角机构和三脚架组成。双筒潜望镜的放大倍率8×~16×,视场4.5°~7°。

两个镜筒可以绕铰链轴转动,在0°~°范围内任意张开,以便在隐蔽条件下工作时增强体视感或增加潜望高度。方向测角范围为全圆周。高低测角范围一般为-~+密位,测角精度一般均为1密位。三角架用于支撑和固定镜体其他部件。

19世纪末出现了炮队镜。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炮队镜得到广泛使用,成为炮兵的一种重要观测器材。

炮队镜配置两个左右分布的有潜望高的望远镜。两镜合拢后可获得最大潜望镜高度,可以测量目标的距离、高度、方位。

分开后即增大两个入射瞳孔的距离,可以进行测距,提高仪器的体视放大率。它也能俯仰和水平转动,测量方位角。炮队镜和方向盘一起用来布置阵地的炮位,是牵引火炮炮兵中常见的设备。

潜望镜

潜望镜是指从海面下伸出海面或从低洼坑道伸出地面,用以窥探海面或地面上活动的装置。

其构造与普通地上望远镜相同,唯另加两个反射镜使物光经两次反射而折向眼中。潜望镜常用于潜水艇,坑道和坦克内用以观察敌情。

处于水下航行状态的潜艇观察海平面和空中情况的唯一手段便是借助潜望镜。而多数潜艇均安装有两部潜望镜――一部攻击潜望镜和一部观察潜望镜。

前者用于发现和瞄准水面目标,而后者主要用于观察海空情况和导航观测。

潜艇在浮出水面前,艇长都必须指挥潜艇在潜望镜深度先用潜望镜对海平面作一次度的观察,以求尽早发现可能出现的敌情。只有在确认没有任何威胁的情况下潜艇才会浮出水面。

按现有的技术水平,潜艇综合成像系统基本上由八大类成像系统构成。下面就依照艇上和艇外成像系统的顺序,分别描述八种成像系统的技术现状和特点。

潜望镜成像系统

现代潜艇潜望镜是在0世纪初发明的。年德国海军建成第一艘潜艇时,已使用了相当完善的光学潜望镜,由物镜、转像系统和目镜等组成。

当时潜望镜的潜望力在5~7米,观察距离很近、视场狭窄、图像质量也很差,而且夜间无法使用。传统潜望镜的主要功能包括观察水面的舰船、对空观察飞机、估算被攻击目标的距离、将其方位和距离提供给火控系统、在潜没状态下实施地标导航或天文导航等。

现代的潜望镜制造商应用微光夜视、红外热成像、激光测距、计算机、自动控制、隐身等光电技术的最新成果,开发出新一代光电潜望镜。

以年德国研制的最新一款SERO型潜望镜为例。主要技术性能包括:俯仰范围-15度~+60度,1.5倍、6倍和1倍三种放大倍率,高精度的瞄准线双轴稳定,潜望镜入瞳直径1毫米,潜望力约1米。

它能配置多种摄像机和传感器,如数码摄像机、微光电视摄像机、彩色电视摄像机、热像仪、人眼安全型激光测距仪等,供潜艇指挥员根据实战需要选用;还能把视频信号实时提供给作战系统监视器,实现同步观察。潜望镜系统的串行接口可供不同的作战系统控制台实现遥控操作。

该潜望镜系统在昼光和夜间条件下部有相当好的观察效果,能有效监视海面和海空、收集导航数据、搜索和识别各种海上目标,观察到的图像可以录像供回放。

美国海军开发的全景潜望镜也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4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