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防御器材 >> 防御器材优势 >> 朝鲜战场上的地下长城 坑道防御体系无
在20世纪50年代初发生的 中,中国人民 与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历时三年的浴血厮杀,最终中国人民 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那么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 到底靠什么取胜的呢?
在坑道口抗击敌人进攻如果说在抗美援朝前期大规模运动战阶段,中国人民 靠的是出色的战术和顽强的作战意志取得了胜利,那么长达两年又一个月的阵地战相持阶段,在敌我双方装备如此悬殊的情况下 又是如何做到坚守住自己的阵地呢?在 中诞生了一个 的历史名词:“范弗里特弹药量”,它是唯火力制胜论的一种,意思是指不计成本地投入庞大的弹药量进行密集轰炸和炮击对敌实施强力压制和毁灭性的打击,意在迅速高效地歼灭敌有生力量,使其难以组织有效的防御, 限度地减少己方人员的伤亡。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当然有办法应对美军强大的火力轰炸,那就是后来被称作钢铁地下长城的 坑道工事。“范弗里特弹药量”在它面前彻底失去了威力。
修建的坑道工事坑道内准备出击的 战士阵地战初期,我军主要依靠野战工事抵抗敌军的进攻,但是在敌军 优势的空炮火力轰击下,阵地表面野战工事在敌人发起地面进攻前就基本上损失殆尽了,我 战士即使付出巨大伤亡代价也很难守住阵地,正是这个原因,坑道工事应运而生。
坑道内的 战士在一起学习年6月抗美援朝正式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 坚持贯彻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防御作战逐步由运动战转为坚守战。年秋季防御作战后, 总结经验教训,在全线大规模地开展了坑道工事修筑作业。由于当时正值冬季,土石坚硬,作业工具、器材不足,再加上“联合国军”以重炮和重磅炸弹进行破坏,使得工程进度极为缓慢,但是 部队克服了这些困难,坚持施工。
在修建坑道工事年4月, 司令部对坑道工事的修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坑道工事必须达到“七防”的要求,即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和防寒。坑道工事必须与野战工事相结合,成为能打、能防、能机动、能生活的完整防御体系,为了应对敌人重磅炸弹的攻击, 司令部规定坑道顶部的厚度一般在30米以上,坑道口的防护厚度10~15米,坑道幅宽1.2米,每条坑道至少有2个以上出口等。各部队均按上述要求施工,并且还开创性地构筑了火力点、观察孔、住室、粮弹库、储水池,甚至还设置了防毒门。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各种坑道工事,以及相应的堑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各种火器掩体等野战工事基本建成。仅 梯队的 就构筑坑道多公里,堑壕、交通壕公里,各种火器掩体1.2万多个。至此,在横贯朝鲜半岛公里长的正面战线上,一条具有20~30公里纵深,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进可攻,退可守的防御体系正式修建完成。
坑道工事内的弹药库坑道防御工事投入使用后,效果立竿见影,面对敌人猛烈的炮火, 伤亡人数大大下降。在上甘岭战役中, 派出少量部队坚守.9高地和.7高地,他们依托两阵地上48条长10米以上的坑道,打退“联合国军”营以上兵力进攻25次,营以下兵力进攻余次,歼敌2.5万余人,最终守住了阵地。年夏季防御作战时,“联合国军”平均发射40~60发炮弹就能杀伤 一人,而年1~8月,“联合国军”平均发射发炮弹,才能杀伤 一人。 第23军第67师在高地防御战斗中,以1个连的兵力,利用坑道和野战工事,抗击美军1个加强营在30余辆坦克、余门火炮和40架次飞机支援下的进攻,激战3小时,打退美军6次冲击,毙伤敌余人,牢固地守住了阵地,防守分队仅伤亡11人。
利用坑道向敌人射击坑道工事不仅仅用于防守还能够进行反击作战。年秋开始, 依托坑道工事主动向“联合国军”进攻。9~10月, 进行全线性的战术反击作战,先后对“联合国军”连、排防御阵地及个别营的防御阵地进攻77次,经反复争夺,巩固并占领17处阵地。年5~7月, 发动了夏季反击战役,进攻目标发展到“联合国军”的营、团阵地和师防御地域。在座首洞南山战斗中,第67军第师在战前于敌阵地前~米处构筑了屯兵洞及单人掩体余个,炮兵和坦克发射阵地余个,并在进攻前一天夜间,将攻击部队7个连隐蔽于屯兵洞和潜伏区内。战斗发起后,攻击部队突然冲击,经3小时激战即攻占该山主峰。在方形山战斗中,第60军第师在战前于敌阵地前80米处挖掘了一条长米的坑道,战斗发起后,攻击分队从坑道出击,仅13分钟即全部占领敌表面阵地,全歼守军。
利用坑道夜间向敌人发起进攻的坑道工事有利于保存有生力量,大大抵消了敌人的火力优势,还能依靠坑道工事大量消耗敌人有生力量,能够快速地进行攻守转换,对取得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的坑道作战极大地丰富了军事学术的内容。不愧被后人称为地下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