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机可以说改变了现代空战的规则。之前战斗机飞行员需要全面的素质,那个时候谁的缺点不突出谁就容易在实战中胜利。可是预警机诞生之后,战斗机飞行员更像是狙击手,只要重点增强击杀技能就行,其他工作交由观察手。那么在现代空战中,面对空中如此强大的“观察手”,对方将如何制敌呢?一、预警机的起源确切的说,改变现代空战的不是预警机而是雷达。美国人看到雷达实在是太好用了,于是在舰载货运飞机上改装上了雷达,于是世界上第一架预警机就诞生了。早期的预警机是为海军航空兵服务的,可以监视中高空和海上的目标。但当时的雷达有非常大的弱项,对于低空和超低空的飞行目标,雷达完全就是个瞎子。到了70年代,美、苏、英几乎同时装备安装了脉冲多普勒雷达,能够抑制地面杂波的干扰,具备了探测陆地上低空或超低空飞行目标的能力。同时,机上还装有用于敌我识别、情报处理、指挥控制、通信导航和电子对抗的飞机电子系统,使预警机不仅能及早截获和监视低空入侵的目标,而且还能引导和指挥己方歼击机进行拦截和攻击,成为空中预警指挥中心。这一下,战斗机飞行员成为了彻彻底底的空中狙击手。比如现在与美国的E-3A“望楼”性能相当的俄罗斯A50预警机,他们都可以连续飞行6~12小时,如果算上空中加油,那么时间会更长。两者有效探测半径为公里,能同时识别和显示个空中目标,并且引导架战斗机进行攻击。试想一下,一个观察手同时引导个狙击手进行攻击,那么最先考虑的一定是要干掉观察手。二、预警机的弱点想要打击这位空中“观察手”,那么就要探寻其弱点。预警机在工作的时候通常都会在远离战线的纵深进行部署,而且还有战斗机这种保镖掩护。可以说,该想到的防护措施都想到了。但她们也不是绝对的安全。首先,预警机的活动区域与飞行诸源相对固定,飞行高度一般在0.8至1万米左右。这就意味着“观察手”自己固定在了位置上,这让找寻发现他的工作降低了难度。其次,预警机的前身就是货运飞机加个雷达,现代飞机由于安装诸多的电子设备体型不是一般的大,所以机动能力就降低,雷达反射面反而增大,行迹非常容易暴露。由于大,被击中的概率也就会增加。比如现在一些国家大量装备的E-2T预警机,她的着弹面积是F16的1.6倍,是米格29的1.5倍。最后,预警机不仅飞的慢,上面一般还不配备武器,自卫能力弱。一旦攻击的武器突破了保镖们的防御,预警机就成为了没有还手之力的靶子。三、对预警机的打法在现代的航母战斗群指挥自动化系统中,预警机是主要的节点之一。如果要攻击敌航母战斗群,就必须先攻击预警机。只要打掉了这个集指挥、探测、引导为一体的中心环节,那么就为后面的空战增加了胜利的砝码。另一方就一颗实施有效的电子对抗、电子侦察和建立己方预警体系。目前世界上总结出几个对预警机非常有效的反制手段,我们不妨先看一看:1、电子欺骗。中东战争、马岛战争以及海湾战争都一再表明,国家之间的常规战争中制空权是尤为重要的。只要电子欺骗战术到位,那么完全可以达到隐蔽己方行动企图,顺利夺取制空权。以以色列和英国为例,他们都是通过设置诱饵,采取模拟欺骗的手法让敌人不知所措。严密的电子防御让对方预警机的雷达搜索和电子侦察成为了摆设,为己方空中突击兵力开辟了一条安全的通道。2、物理干扰。金属箔条可以严重干扰机载雷达的应用能力,这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反制方法。战役行动开始时,一方可以出动大量携带金属箔条的飞机在敌人空中活动区域多方向、多层次布撒箔条,形成一道空中的干扰走廊。同时使用电子战飞机,从多个方向对敌预警机的机载预警搜索雷达和区域防空系统的相控阵雷达,施放大功率有源干扰。并且还可以切断敌人军舰与卫星之间的通讯联系。3、空中攻击。众所周知,舰载预警机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功能,都在距航母数百公里的地方巡逻,从而为对方率先打击预警机提供了可乘之机。当掌握敌预警机的活动区域位置信息时,己方可以先敌起飞采取隐蔽伏击的战术,尽可能与敌预警机同时到达其预定活动区域,然后实施突然打击。同时,由于预警机下方空域一般属于弱项,可以采用低空多向进入,多机突防围歼战法,直接突破防御圈。4、远程打击。敌预警机通常在空中进行编队后侧,距攻击目标到公里左右距离的中高空空域活动,因此可以选择作战空域大、反应速度快的地空导弹部队,担负打击预警机的任务。在掌握敌预警机行动规律后,地对空导弹部队可以采取机械化行军的方式,在数小时内快速机动至预定的作战区域。作战中,应放过其他敌机,专门伏击预警机。采用打了就跑的战术,每发射完一轮就立即转换阵地或撤回原防区。四、最后的最后随着现在技术的突破,预警机自身的防护性能也在不断加强,未来的空战一定是对预警机“矛和盾”之间的决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