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器材

道德经译解二

发布时间:2022/9/17 17:43:17   
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译文:无论是整个宇宙,无论是宇宙当中最大的天体,还是万事万物;无论是空间还是最小的微粒子,都是在道的作用下存在、产生和发展的,一切都是遵循道的法则,即遵循于宇宙场,遵循电磁力三维立体统一场法则。道是场,是三维立体统一场,是物质的,人们的感觉中是恍恍惚惚地存在着,人们在恍恍惚惚的状态下感觉到其中的形象,这是古人的理论,还没有找到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在恍恍惚惚中又感觉到其中有物产生,在古代没有发达的科学验证,只能感觉到这种物质,只能用气来说明,究竟是什么气还是不明。今天我们可以告诉人们:道是一种有物存在的场,这个场就是电磁力三维立体统一场。人们感觉,在窈窈冥冥之中有精华存在,而且这个精华是真实的。其实这个精华就是电磁力。并且感觉到其中有信息的传递和感应,这个传递和感应是道与人的传递和感应。就是说当人修道与道同体时,大道的基本形象及其演化规律就可以在人的身心中再现出来。比如,把电视台的信息比作道,电视机比作人,只要频道相同就能收到节目。道与人的关系也是一样,只有人修到与大道相应时,人就懂得了道,因而可以达到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一般人则由于世事充满了身心,就象很多电视节目集中在一个台上一样,人看不清是哪个节目。所以,修道时要求去掉人世间一切烦恼及人间一切欲望,因为人世间的一切都与修道要求相违背,是修道时的最大障碍,因此要去掉它。整部道德经都是围绕这个进行的。

从古到今,道的名总是存在的,总是向人及万物展示着它的道理以及它化育万物的事实。我为什么可以知道道是什么?我为什么知道道的本质,懂得万事万物之理,上通天下彻地,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智慧与道合一,成为真人?就是因为我修到了与大道合一的程度。如果人们要达到这个程度,就必须按道德经进行修炼,达到人天合一,人天传信息的程度。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修炼者总是在委屈自己,在修炼中把人的一切欲望都下了下来,这是对自己的限制和压抑。只是修炼中要求这样做,只有这样才能成全自己与大道合一。只有冤枉自己的一切人的思想及行为,才能走上直通的大道。正象自然现象一样,只有洼低的地方才能进来水,才能得到满这个事实。如果在高山上加水就不会有满存在;只有旧才能对比出来新,如果修炼时不守旧,就永远不会新生成道;只有少,才能获得,如果不少很多,则必被多所迷惑;大脑里占满了事物,思路就被干扰,正象电话线占线,你永远打不通;要达到拥有一切,必须是自己什么也没有,才能放入一切东西,才能拥有一切;如果你的库是满的,就不能再容一物了。所以圣人总是抱定只有一,这一是真空的大道,这是为了拥有一切。众人之所以不明,是因为他们有了很多的见识,被知见装满。圣人能保持不自见所以能明白一切;圣人不自以为是,一切理都明明白白,无所不知;圣人无为,不自己争取,结果无所不能,功劳非常大;圣人不标榜自己,但能成为众人的师表。所以说只有不争,天下人无能与他相争。古人经常说委屈可以成全自己,这能是错误的吗?只有真诚至空无,才能全道,才能成为真人,回归先天大道,不生不灭。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有不信。

译文:大言希声,大道无言,修道者修的就是不言之教。与道合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因此也就是因为无眼所以不看;因为无耳所以不听;因为无鼻所以不嗅;因为无舌所以不说;因为无身所以无为。任何有为都不能长久,最急的风不能从今天刮到明天,暴雨不能下一天。这是谁在干事呢?这是天地之间的事。天地都不能保证它的长久何况它的行为呢?人作为天地之间的一物,能长久吗?所以一个修道者,在修炼时的行为一定要与道的状态变成一致。修道中的行为规则即德,一定要符合修道的行为要求。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失去人的一切欲望及思维,就象一切都没有一样。这样一来,能够与道的状态一样,就能得道,道也能得到你;修道的行为合于修炼法则,你就能得到道德,道德也就能接受你。能失去一切,就象道一样,真能空无一物,则就能成空。如果对于道德的行为不能言行一致,说到做不到,就是信的不足。那么,与道的信息沟通就不会有,因为你不信,不保持空,电话总是占线,大道的信息就不能与你沟通,就不可能通彻天地万物,也不能达到大智大慧、大彻大悟。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对于修道者而言,不立而无所不立,没有腿可立,那么那些想有腿的人是不能站立的,因为有腿即是无腿,所以不能立于道。得道者不迈步可行千万里路,那些认为有腿的则不能行走。因为道不行而无所不到;得道者不自有见,因为无眼耳鼻舌身意,所以无所不见。那么有自见者是因为他有六尘,所以永远是浊的,不能走向光明;得道者从不标榜自己,而能无所不知,那些自我标榜的人却永远不会懂,对于得道者而言,无为而无所不能。那些自称能办事的人,结果劳而无道之功;得道者从不抬高自己,认为自己与众人一样,却能为人师表,成为万世之师表,而自己抬高自己的人却永远不值得人去学习,因为自高者必将为卑。这些有腿的、要行的、自足的、自伐的、自矜的,对于修道者而言都是吃饱了还要吃,到站了非要再走一样,全是不必要的,多余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道是什么样子,修道者所修证的境界就应是什么样子。首先,大道是物质的,是与物混合而成的,它在天地未生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这时用气来衡量就是先天纯阳一气。因为此时无物可以比较,所以只能是平衡态的纯阳正气。道是寂灭态,是空旷无边无际态,它与万物不同,万物有所变化,但道是不变化的,因为没有变化,不生也不灭,所以道独立于万物之外。这个包罗一切的道,其实就是宇宙统一场。它不同于万物,但万物都是由于有了它而产生、发展变化。它产生了天地,产生了乾坤,产生了阴阳二气,产生了五行,也就产生了万物,所以它是万物之母。

老子讲: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起了一个小名叫做道。勉强起名之后把它叫做大,是指它包罗万象,充塞于无穷宇宙。但是它是运动的,总是在作圆周运动,而且永不改变。它运动由近到远,又由远而近,返了回来,周期运动是它不停运动的本质,所以说道大,天也大,地也大,王也大。道大生出阴阳二气,阳为乾,为纯阳正气,乾为天;阴气为坤,纯阴之气坤为地;王是天地间的自然法则,即天地间的十方自然法则。十方是上下、前后、左右六合,即宇宙。过去未来谓之宇,上下左右谓之宙。宇宙之所以用六合代替,这是因为六合所表示的是宇宙有三个互垂的场存在,这个场就是电垂直于磁,磁垂直于力,万物的周期运动就是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实现的。三维立体统一场就是宇宙的号,就是道的本名,现在我们知道什么是道了。六合加四隅就是十方,天地间的十方自然法则就是王字,圣经中的上帝就是十方自然法则。是道造就了万物,也就是电磁力统一场造就了万物,所以上帝是造物主。也可以说王是造物之主。因此说在道、天、地、王四个之中王是一,即一是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人得一以成真,就是这个道理。

人法地。地为坤,是阴气所凝结成为的万事万物,这些万事万物都是遵循后天八卦阴阳转换的原则运动的,万事万物都有阴阳、正反、表里、大小等相反相成的自然法则,也就是说人用的方法是依据客观事物来进行的,即人法地。地法天,是指类似地球及其客观物质都是在天的作用下运作的,是按照先天八卦来运作的,天清而上升,清而空无一物,就是宇宙统一场,所以一切星球、一切星系、星河及微观粒子,都是在乾的统一场作用下运作的。因为乾为纯阳,乾为天,所以地法天。天法道,即天本来就是纯阳之气,道本来就是纯阳一气,就是统一场。纯阳一气就是统一场中的电场、磁场、力场,电场充满宇宙,磁场同时也充满宇宙,力场也充满宇宙,无所不包,无所不在。道法自然,是说道是宇宙独立的,而且是不生不灭、是永存的,是自然的,无法可效。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道是万物之根,所以要重道而轻万物,因为重是轻的根。无重轻就没有了根,飘忽不定,无道万物则不产生。重易静,轻易动,所以有重还必须静,万物是在静中才能生长,如果动则万物不生。静是动的根,所以静是躁动的根,如果没有静,万物之动无根,就是死物。重经常在最下面,在最下面才能负重。有静才能轻,所以有道者应始终处于低位,才能负重。修道者必须静才能轻,因为有静,轻者才能上扬,万物才能生长。升清降浊是保护纯阳之气不散,如果好动则纯阳之气就会无根而散去。所以圣人的修行不离重,身处低位。能静则阴中阳生,能炼就纯阳之体。虽然修炼中有万千繁荣景象,那是阳气生发光华四射的表现,但始终意守于一,即意守于人身燕地,即下丹田处,以保证坎位升阳,填离中阴之用,浩然之气生发以超然物外。燕处是坎位,升清降浊,取坎中阳,填离中阴。坎位变成坤,是重浊下降而成,使离中填阳之后离变成乾,使纯阳之气充满心源性海,浩然正气生发为身外之身。更进一步完善,从而使人身同于道身。道即天地之间的自然法则,即为王。王是万乘之主,王是负载,负载一切万物为万乘。万乘:辎重的承担者。正因为王是万乘之主,所以他才能负担万乘之重。因为人们都愿意一身轻而不愿负重,能负重者只有王,所以王是孤寡之主,无人愿做,人们只见王的荣耀,却不知王的本意从何而来。所以万乘之主必须自负重,不能轻,如果主轻则变成了臣,就称不上万乘之主。轻了之后就失去了臣,因为自己不是主,也就无所谓臣。如果不静,躁动就失去了根,散乱而去,就失去了君的本色。君:修道成功的人称为君。所以修道者一切清静身心,这样才能完成取坎填离,重立天地再造乾坤,养就浩然正气,常存于天地之间,三界之外,才能称得上是王者,即得道真人。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对于成道之人而言,善行而无行动的规迹,因其不行而行万里,所以无规迹;善言而无可指陈,这是因为成道之人以不言而具有无限言,所以没有毛病。如果有言说即有毛病;善关闭的没有开关,所以打不开,因为得道者不闭而无所不闭,既然不闭又怎么有打开的事呢?修道者善于连结万物,但没有连结的地方,所以永远解不开,因为无结而无不结,所以没有结可解;圣人常常善于救人,而没有放弃一人,这是因为圣人救人实为自救,人即是我,我即是人,圣人无人与我的分别心,救人如同未救人,既然没有去救人,怎么谈得上弃人呢?圣人常善于救物,所以没有弃物,因为圣人无人我相,也无众生像。我既是众生,众生即是我;我是一切,一切是我;我即是物,物即是我,物我同一,救物本无救物之行,如何能有物可弃呢?如上这些才是真正达到了大明的境界。所以善教化人,而不善为人师表,不善的人,是善人行以为鉴的资本。不以师长自居,不以资本为资本。虽然智慧实为大迷惑。能做个大迷者才为。最微妙的要道。因为圣人不以作人师为贵,也不以让人懂得了正道为资本,无所执着,也无所标榜,才是圣人所为。因为圣人本无此心。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人修炼得道成真,知道自己已成为人间雄杰,阳气刚气正盛,正是大有作为之时。但此时不可乘阳刚之气而行,明知有刚强作为,但还以阴柔出现,在人世间把自己放在最低、最不起眼的位置上。成为天下不知名的小溪,能做到这样,五常之德就不会离身,正气长存。五常之德不离身就复归于先天婴儿态。此时先天橐仑已开始通畅,金丹成就。此时还应明知已返回先天,金丹成就是非常荣耀之事,明知是荣耀,但还要低身心如受辱,要以更低的状态出现。原来为小溪,现在要成为深不可测的深谷。此时人的纯阳正气、浩然正气不断生发,充满全身。当全身的每个民众(细胞)都充满纯阳浩然正气时,恒常不变的五常之德就更加充足了,一身纯阳正气。当五常之德这恒久不变之德充足以后,又要复归于纯朴天真态。纯阳正气为白阳之气,即白色为无色之气,明知已充满纯阳正气,但还要守白为黑,以为自己并没有达到纯白,还得守住下丹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炼虚入道,并以自己的行为作为天下的模式。能成为天下人的模式,恒常之德就会不生不灭,全身化为纯阳一气之后,就不生不灭,这叫人得一以成真。这一的归宿,使人回归无极大道。当纯朴散去,就是纯洁无暇的金丹,聚则成形,散则成气,这时大道修证成功,无极真人大成就。如果当作圣人来用,就可以去作官当师长;如果成大器则是完美无缺的。最大的制造品是无人能割舍的,因为真空妙境本无一物,何来割舍之事?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吸,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修道之人,修炼成为真人之后,见五眼六神通,天上地下,大到宇宙,小到微尘,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同时也无所不能。全身炼就浩然正气,身外有身,上天入地无所不至。在这种状态下,如果要夺取天下的权力,我看是不为对。因为炼就的是无为至高无上之器,可以逍遥,在宇宙之中不生不灭。这个至高无上的神秘之器本是无为的,取天下是有为之事,不是真人所为的。真人无为,随遇而安。而有所为,有所执着必然失败,因为国家的权力是靠斗争夺来的,不是真人所为之事。修成的身外之身是修炼者最后的成果,是无为、真空、寂灭的道身,它不能取代肉身去做事。真空的身外之身是本体,而肉身是用体,这个肉体一旦炼就了身外之身,总是去完善这个身外之身。如果用这个肉身去做有为之事,就等于给这个身外身加入了尘土,这个身外身就失真,真人也就不是真人了。所以真人应随遇而安。真人对待一切物质,或者行,或者跟随,或呼或吸,或强或弱,或负重或放下,都是去掉过分的方面。随遇而安无所执着,去掉奢华去掉安逸,平平淡淡以为人师,行不言不行之教,以实现人生乃至于生命最大的价值,返凡成圣,跳出天地人三界之外,升华为不生不灭的真人。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以有道之身去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刚强的军队去强盛国家,而是以富国强民使国家强盛。如果喜好动武用兵以表示威武,就会荒废富国强民之事,使国家矛盾重重。尤其是军队大量杀伐之后,必然造成百姓的灾难,连年的灾荒,疾病流行。对于修道者而言,修道者得丹之后,此丹将炼为真人,真人是修炼者的主人翁。要保护这个主人翁就不能动气动怒,要象孕妇一样,清静平和,行动谨慎。如果行动呈刚强,易大动发怒,则火气在体内爆发成毒,在大怒之后留下来的毒素,就要造成全身气血肌体破坏,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难以恢复。修道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修到的成果,即真人。所谓果:是内丹以十方法则成就为丹,外功行十方八极道,内成外就为果。就是说除了内修成就外体也成就。身心成就,身心之外的行为即德要符合修道者的要求。内为圣,外为圆,才是王者风范。所以不敢采取刚强武力的做法。即使已得到了修证的结果,也不能摆出成圣的架子,有了成果不去动武,不去行动,不去显示;有了成果更要谦虚,不能有骄气;取得了成果还当作没有成果。所以说有了成果,也不一定逞强,强就意味着壮,有壮必有老,有老必有死。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有贵右。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凡是比较好的武器都是不祥之物,它对于任何事物都是不利的。所以有道者不愿意选择它。有道君子贵在于善、在于左倾;善好兵器的人则贵在于凶斗、在于右倾。武器是不祥的器物,它不是君子所喜用的。在国家林立,战争不断的世界上,君子不得已而用作自卫。君子认为国家和人民,应安全祥和平等相处,战争即使胜了,也并不是什么美事。总以战争胜利为美的人,是好战分子,他们认为不战就不如死去,他们是以杀人,以战争为乐事的。凡是主张以战争取胜,以动用武力征服人的人,是不能得志于天下的。吉祥的事是崇尚左倾的人干的;凶事是崇尚右倾的人干的。就军队而言,偏将军是护卫的小官,不专攻杀,而居于右的将军则是上将,是专门攻杀的。就作丧礼来说,杀的人多,悲泣之事就多,即使战胜了,杀了对方的人多,自己的人也死了不少,虽然胜利了,但是必须举行丧礼。杀人一千自损八百。好战者是以战士的鲜血和生命作代价,而无价可还;反而鼓励奋不顾身的英雄行为,实际是为了好战者的地位卖命,不要代价。修炼者动怒而伤身,修国者好战而伤民。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始,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道是无为的,说它大可以无限大,说它小可以无限小。能阴能阳,能驰能张。它生万物而不自居,它恒常不变却无名,它质朴微小却充满宇宙,所以宇宙间没有比它再大的事物存在。修道者得道,就进入了恒常无名的境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却不显山不露水,其道身微弱难见,极小而无所显露,此时丹成就,道身完成,金丹纯熟,人已达到内纯外王的境界,称得上成就王道。人若能保持这种无名而微小的境界,守而不忘,自然水出长苗,一阳纯生。火里栽莲,丹如泥丸,天地性命双土相合为丹,上入泥丸宫,化作甘露下滋全身,金液流淌,镀全身之金光,全身无不均匀。这时宣告修成真人,便开始有了名。凡有了名就有了执着和生发,这不是得道者所应有的状态,因此应懂得在名未有之前停止它,因为懂得了停止,才是最好的。古语有云:“知止至善”就是这个道理。知止就是要保护这个道身的无为、空、寂灭态。能知止,所以没有名的开始,正象道在宇宙之间永远无名;就象河流入江海无显其多。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能知道人的一切性质欲望,七情六欲,及一切行为的人是智者,但不一定明白它的根源。只有自己能回光返照,六根归元,清静无为,无眼耳鼻舌身意,知道自己本性的才叫明达。能够战胜别人属于有力的人,有力的人很多,但有力不一定是真正的战无不胜的强者,只有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有力的人可以战胜别人,却不能战胜自己。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所以能战胜自己的一切欲望,战胜自己的六根,达到眼不看、耳不听、鼻不闻、舌不尝、身不触,才是无眼耳鼻舌身意的得道者。得道者无为而战胜一切,因为不战胜,一切必败。知足者是最富有的,知足者就是知止,使六欲不生,无六欲也无七情,真性长存,不生不灭,这才是真正的富有。能够达到战胜自我,而行的是真正的有志,但有志知止,才能长久。保持真人的境界,就是保持身外有身。当修成真人后,肉体死去了,但真人的身外身却不生不灭。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大道广博宏大,无边无际,它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可荣可辱,它无所是又无所不是,万物都是依靠它生长,它却永远不自以为生了万物,这是修道者的胸怀。度一切众生,利国利民而不知有劳累;不以利益众生而自认。虽已成道,但不认为自己已成道。成道之后具备了道的本性,生养万物而不以为是万物之主。因为得道者与道一样,是恒常无欲望的,可以最小最低的形象出现,不认为自己伟大。即使万物已归于它,万物也不会知道,它就是万物之主。它可称之为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它本可以称大,但并不以为大,所以圣人永远不自称为大,才能成为大,即自高者必将为卑,自卑者终将为尊。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译文:圣人守住大道,就象一棵通透空旷的明珠,是天地万物的真性归往之地,因此具有万事万物之心,具有万事万物自然法则而不见有。万事万物穿梭其中而不觉有道,道也不觉有万物。万物不知有道,而不害万物,也不可能害道,万物近之去之平安稳当。由于道生万物,一切万物得到道的益处,皆愿来投。万事万物之景象,在道中演化,而得道者并不随之演化,如无其景,万物是尘,演过即空,所以尘不能影响道身,因此,修道者不随尘转,即是六尘不起。一切尘即是色声香味触法,既无色声香味触法,就没有尘所要的东西,所以尘止于求此。因为道是食而无味,无酸、咸、甘、苦、辛,无人愿食;道无可听之处,因为道无五音,无宫、商、角、徽羽,可听;道无可看之处,因为道无青黄赤白黑五色;道无可用之处,因为道无大,无小,无方,无圆,无形;道无法,道没有天的理,地的理,没有哲学,数学及万物法则,所以道不足用。守大道,无为而无所不为;真空而无所不有;无色之后则能有整个宇宙一切色;无声而拥有整个宇宙一切声;无味则有整个宇宙一切味;无香臭则拥有整个宇宙一切香臭;无触而触摸整个宇宙一切物;无法则有整个宇宙一切法;无智而明一切;无能而无所不能。以道治身,身心透彻,自身即是宇宙,宇宙即是自身,器量无差。

第三十六章

将欲噏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事物有物极必反的规律,要想吸物必先张大嘴;要使对方弱,必先让他自以为强;要想把他废掉,必先让他兴旺;要想捕获他,必先给他食。这是很微妙明白的道理。修道者修空就是要容纳一切。修弱就是要强壮,以废自居是为了兴旺。常施舍,人必回报,这是很明白的理。贫者因施而富,富者因施而贵。修道者修空、修无为、修寂灭,就必然有一切、有无所不为。修更大更广阔的运动空间。以柔弱胜过刚强,就象刚强的鱼不能离开水一样,永远在水中。道是无为、真空、寂灭的,但它是无所不能的利器。道予人以无为,是不许人知道你有多么大的能力的,一旦知道了就是你把利器显露出来,人就必然有对付你的更强大的利器。人要想使自己拥有智慧,有更大的能力,只有修道才能达到。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恒常无为,所以能无所不为,修道者达到恒常无为,就能达到无所不能。要达到内圣外王的真人境界,自身自心一切尘物将自化为真空。尘色起落不定,心中杂想不绝,我们必须使之无有,转尘音为清静;无名,如古之原始质朴。就连空、无谓、寂灭的想法也不能有,质朴的想法也不能有,成真视作没有成真,清静也不能有清静之想。这样才能使身心进入真正的大定,才能成为真人;这样一切行为才能走上正道,身心一切才能充满正气,身正心正,得道也真。

下篇

德经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离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离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直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常足。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大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无为而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贤人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资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哉。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杜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和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耶。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治人事天,莫若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积重德。积重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大国,若亨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而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其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为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后之。是以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下。是为不争之德,是为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也。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民不畏威,则大畏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疎而不失。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人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而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斩。夫代大匠斩,希有不伤其手矣。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也,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成功而不居,其不欲见贤耶。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德是人类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修道成功之后的行为规范,及其所行所作之路。德的本意是:在行为的十个方位之中,四通八达都可以运动,其运动方向来自于一心。一心者的行为为德,不一心的行为为不德。道德是专指合乎道的行为,及这一行为所具有的行为规范。道之德是修道者能量的源泉,其能量来自于德的本质。道在十方八极的中心点上,所以有道德的必然是平常心、平等心、无分别心。道在十方中心,是十方的最低处。不左不右、不前不后、不上不下,对各方都平等,属于平常,万物由德生,所以德无分别。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离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离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合乎道的德不用道的德作为行为规范,是因为本身具备了道的行为规范。人为制定的道德规范脱离了道德,所以这种道德是不道德的。合乎道的德总是处于一种无造作的行为之中,办一切事,不以为有作为。下德是人造的道德,是有为的道德,是形式上的、口号式的道德规范,是不切实际的行为规范。德是无为,是道的能量、是行为,它是无所不能的。道无为而道之德是行为,长养万物而无以为能。有道的人是利万物而自认为没有作为的人。因道的本身就是万物之母,正象地生万物是本能,而不以生万物自居。如果不利万物,那就不是道。天地无情养育万物。天地不是有情才养万物的,如果天地有情则万物不生。此无情是无所不情,是无分别的养育,不分人兽草木虫鸟,不分善恶凶吉,皆养而育之。若有情只生善不生恶,则善也不能养。只养羊不养草,羊也不能活;只养羊不养狼,羊吃尽草,羊也不能活。所以大道无情。道包一切,德是行为。

信是土,德是土的能量,土中生长根就是仁,仁是一根树木的果核。果核在土里长出了根,根是仁。根长出了枝,就是义。枝上更多的分枝就是礼。所以说礼是规章制度,是分等分级的,有隶属关系的。由更小的枝再产生的就是花。花是智,花的发展要落。有智的竞争就有了虚假的出现,就有了假冒伪劣的出现,所以智的时间并不会长久。退一步讲,由于有了礼的等级分别,人们易辨别是非曲直,人就有了智慧,智慧一浪高过一浪,就有了伪劣的产生。更退一步讲,有了义,就有了正反、有了分歧,因分歧不能制止,才建立了规章制度,于是就有了礼。由于有了规章制度,就有了是非分别,于是产生了智。智的结果是花落出果,果就是圆,有了果就到达了信。信是果归土之后又发展为仁。仁义礼智信实际上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行为发展的必然规律。在这里土无为而生长万物,仁是事物的根。道是土,信能归土为得道,可生养万物,所以土无为。再进一步讲,仁是事物的根,它的上面有大枝小枝及花叶,但根还是那样朴实无华。得道的人懂得了道是根,因此才无为。所以上等的仁为之而无以为,是说根虽然支撑着枝叶花果,但它无怨无悔,并不以为自己做了什么。然而枝就不同了,它可以显示给别人看,是动摇的,有了美丑之分,好坏之别,属于有为。所以它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是有作为的。依此类推,花更是有为的,花则认为谁都不如它美丽,谁都不如它高尚,一切都必须扶持它。然而不知时日不多。其次枝也有为,却不知它是无用之材,只有根干才能成器。礼是末枝,虽然条条框框无限,制度严格,但为智否定,所以礼有为而以为有作为,实则被仍到了一边,当作烧火材使用。所以说,离开道越远就越失去了道德。失去了德才有了仁,失去了仁才有了义,失去了义才有了礼。要知道,一切条条框框的礼节、等级对于忠信而言太轻薄了,它是导致假冒伪劣、不讲信义的罪魁。人的巧智是道的花,是末叶部分,离道太远,无德可言。到了这时,人无忠信、无廉耻、男不自爱女不守节、胡作非为成为风俗。但不会长久。这是走向愚的开始。因而大丈夫是不能这样做的,宁可守道处其厚重,决不离道妄自轻薄。应以实在作为行为准则,而不去触花的景色,不去讲形式。因此要去掉轻浮的,留下实在的,坚守道而不离德,近道而远俗。因为枝花很快就灭亡了,信的到来也是很快的。这是自然法则,分久必合,多枝分散必然走向联合。有了花就不愁见到果,果为真实,外圆内核,长存之道。五常归一就是归到了信,就是归到了果,修道得果,不是为了枝叶。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译文:能得一,一是什么?一是道之体,是统一场。天得到这个统一场就能清;地得到这个统一场就能凝结安宁。神经系统得到这个统一场就能使人的全身成为一心,使人原来断断续续的神经连为一体,通达无碍,使人不通的神经全部打通;原来人的大脑只用了千分之一,有了这个统一场可以打开人未打开的神经总部,打通人未通的神经系统,使五脏六腑、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全部开通成为统一体,这样人的神才能灵。谷得到这个统一场,才能保持它的空,只有空才能容进一切,才能得到满,才能得。人不空,就不能容进一物,要想有得必须空。空是为了将来无限得。不空一物难得。万物得到了统一场就能获得生存,万物的生机就是在统一场的作用下生成、变化和发展的。侯王能得一,就是他得道成真。它是五常的典范,是人类学习的榜样。人民都象它一样,天下就圣洁、纯净了。为什么都要达到一呢?天达不到一就不清,有浊体浮现,天就要分裂,因为天以散为宗,所以要裂;地达不到一不能宁,是说地若不是由凝聚物构成,就会松散,就要发生散开的事,所以地无宁必然要喷发;如果山谷不能加进东西,说明它已满,变成了高山,就不能容,谷就干枯了;万物没有统一场就不会有生机,就会灭亡;侯王达不到知雄守雌,知高守低,自认为很高就会掉下来。因此要达到贵,必须以贱做本钱。要想达到高,必须有下面高的基础。所以过去的侯王总是称自己为孤,寡人,不谷等等,都是以贱作自称,要求自己,以低位的状态出现,来保持自己有增长的余地,否则必然逃不脱物极必反的自然法则。所以侯王从不以很多东西自显尊贵,而自然尊贵。不想自己象玉一样被人器重,总把自己当作到处滚落无人注意的石头,就是这个道理。总不把自己当作中心,才能成为中心。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物极必反是道的动机,修道者为什么用反作为动机呢?这是因为只有你空了,才能有一切。因为无为才能无所不为;因有低才能有高。这不如人意的前者是人不愿有的。有道者则不然,必反其道而行之。处于前者是为了将要到来的后者;甘愿为玩石,之后都是美玉;后者是目标,前者是行动。如果要多上加多,必然会少之又少;高处再高,必然掉下来。弱是道的使用,因为弱才会向强发展,如果认为它强,它的发展就是弱。天下万物都是从有生出来的,而有是从无生出来的。所以圣人处于虚无,就会能成为有,就能拥有生万物的机制。人本来无丹,无身外之身,经过修炼,修改人的行为,炼去一切杂质,矿就变成了金子,成了金子,无就生出有,人变成了真人,拥有道身。道身与道同,可生万物。有病的生药治病;体弱的生补强身;有使死亡因子,浩然正气是驱散死亡因子的因子,正气驱散邪气,达到长生。道身不灭,与宇宙同生。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直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译文:上等人听了道之后,按照道的规则勤修勤炼;中等人听了道之后,就象没听到一样;下等人听了之后,就会大笑,说道是骗人的。不能引起形迹恶劣人的讥笑,就不能称之为大道。所以有建树的人讲道:明白道就象在黑暗中,修炼进入道的过程就象退步一样;无色的真空大道就象凡俗一样;大德就象谷一样空无一物;大白就象受辱一样;最广的德就象不足一样;能建立德的清静无为就象苟且偷生一样;质朴真诚就象流水随遇而安;方太大了就象没有角一样;大器难造,成就的时间就长,大音就象没有声;大象就象没有形;道是隐藏的所以没有名字。但只有道善于借气给万物而且使之成长,万物死亡又把气还给了道,无论修与不修,道必然收回它给予万物的气。不修的死亡进入灭亡,修道者在修炼成就时就还清阳气于天,还浊阴气于地,升清降浊就是在还天地之气。成丹,重立天地再造乾坤,产生浩然纯阳正气以还之于道。此时,生万物再还给万物,借于我们的身心,即普济万物。所以修道者的付出并不是付出,而是有信,连本带利有借有还,还足了天,还足了地,还足了道,还足了万物。无债一身轻,无牵无挂,逍遥自在,成为真人。遨游与天地之间,三界之外,不生不灭,万古长存。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道生一”。道是宇宙统一场,它不同于万物,而是宇宙本有的。“道生一”是指宇宙统一场中生出了宇宙大体,即一个大体。这个体是整体的,在这个体中第一是电场,这个电场充满整个宇宙,这个电就是“道生一”。由于有了电场,就存在一个与电场相垂直的磁场,这个磁场就是“一生二”,二就是磁。由于有了磁场,在垂直于磁场方向就存在一个力场,这个力场就是“二生三”,这个三就是力。这三个事物都是充满宇宙的,由于电充满宇宙,磁充满宇宙,同理力也充满宇宙,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无论是最大的天体,还是最小的原子,夸克,都是在这个场的作用下发生运动、发展、变化直至灭亡。从原子、电子、夸克及一切有机物、无机物乃至生命都是由统一场决定的;最大的天体行星、恒星及星河系也同样都是由统一场决定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夸克是内阳外阴,原子是内正电荷外负电荷。一切物都是由这些小物质颗粒组合而成的;最大的天体也是由这些物质粒子组成的。天体也是负阴而抱阳,比如太阳的周围有九大行星也是这个道理,都是内阳外阴、内阴外阳组合而成的。阴与阳之间互相吸引,组合运动而成为稳定的结构,即是“冲气以为和”。人们所不愿意的事是孤寡不榖。但是过去的当王的人都愿意把它作为自称的号,这是因为这些人懂得自卑而受尊,自贱而必贵的道理,所以事物的自损反而得到了益处,自己抬高自己反而要损失。人们用这个道理来教育人,我也用这个道理教育人,世上强行的人总是得不到合道的死法,我把他们作为教训后来人的开始。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用天下最柔软的真空,在天下最坚硬的事物中无阻碍地任意穿行,这是以什么都没有的真空,进入没有一点空间的事物,没有任何不能的。正因为这样,我懂得了无为的真正好处:兴不言的教育得无为的大利益。天下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达到,能达到者必是稀有之人。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名誉和身体,哪一个比较重要呢?应成名而身退。身体和财物哪一个更重要呢?当然是身体,财物多了易产生祸端。人的一生能花费多少呢?三顿饭,三尺床足矣!财多了耗精费神。名誉、财富和身体的得与失,哪个对哪个错不言自明。因此,娇妻爱妾太多了必然耗精费神,精绝人亡。过多的贪名、贪色、贪利,死的成份就更多了。所以能知足的人不受辱;能知止修无为的人就不会有错。这样才能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真诚修成的成功者,从表面上看缺了很多,如名誉、地位、财产、娇妻美妾,但是它永远不坏。修成得道圆满时就象失落了很多,但它的应用则是无穷无尽的。行最大直道的,好象是在受委屈;最大的巧是道,外表就象非常拙劣;最大的辩论象是不会讲话。人运动可以战胜寒冷;人静下来就能胜热。过热就会消耗,万物运动最后都要灭亡。只有清静、无为、真空,才是天下的正道,才能不生不灭。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常足。

译文:得道之人全身充满纯阳正气。“马”是指龙马精神,在天为龙,在地为马。得道之人精与神都作为完善体的肥料。得道之人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炼虚归道。当炼虚归道时便是天下至柔,即可以攻天下之至坚。人身上的精与神就象粪一样,与人的米与田共在一处,不离修炼才是正确的。但无道之人的龙马精神总是被抛弃,精与神耗费在别人身上,所以说万恶淫为首。造成道身之祸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知足,错误就在于人想得到美色,所以知足才能保持人的精气神常足,这样才能修炼成真。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无为而成。

译文:得道之人,修身心归于至柔,即达到真空、无为、寂灭,人身与宇宙相同,人与天相通,身空心空,达到无心。当人无心,即与天地相同,因为天地本无心,人若无心,即与天地一样。人与天地一样,所以修道成真之后不出门就可以知天下。不从窗户看就能见天道。人总是去看、去研究,越走越远,越见越少,正象孔子讲的克己复礼,就是让人们克服自己的一切欲望,一切有为之心,把人间的条条框框,即已知的各种规定统统去掉就是复礼,这样才能达到大智大慧。所以圣人不行可知一切,不见而知万物之名,就是克己复礼无为而成的。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对于学习而言,人间的一切知识掌握的越多,就越有好处。这是学而知之,孔子讲:学而知之者下也。尽管人学遍了天下的知识,但都是有限的,人死知识灭,就不存在了。况且是一个时期阶段性的知识,所以说学而知之者下也。对于修道而言知识越多越不好,不但不去学,而且把已学到的知识去掉得越多越好。请别误会,修道的人并不是不主张学习,而是要学,要在不修炼的时间里学习。在修炼时进入入静的过程中,头脑里的知识要全部忘掉,忘掉的越多越好,直至头脑里一点知识也没有。在修道的境界中学习的知识越少越好,修炼结束后,对学习也是有意的。二者并不对立,只是这两种状态必须要掌握好。克己的过程就是清静无为的修炼过程;复礼的过程就是去掉头脑里的一切知识的过程。修道时把头脑里已有的一切知识抛弃,再抛弃,一直达到无为、真空、寂灭的状态。之后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无不为。这时的学习,是不学而学一切,它是达到无学的智慧,是无所不知的学习。因此,要想真正修炼好自己的身心,就必须保持无心于事,无事于心的境界。如果心中总是有事,身上总是有无端的事在缠绕,那样道身就难以完成了。就达不到与天地同心,即无心。就不能达到与宇宙同体,即大身无身的境界。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贤人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圣人无常人之心,而且是无心之心,是以万物之心为心。无论任何人、任何物的心,都在圣人无心之真空中显现,所以圣人能知万物之心,也知所有人之心。万物之心好坏并存,是自然本来面目,究其因本无善恶之分,所以善心来到这里是善的,不善的来到这里也是善的,这种善是大德之善。此无心之心,无善恶之分,无善无恶一并包容。有分别之心是人心,不是无心,是执着之心,不是无为之心。大道不分善恶皆能容,大道其大无外。如果只包容一部分,就是有限的,有限不称之为大道,大道之所以大是因为它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它不分这条河净那条河脏,皆包容之。因为大道就是百川,圣人就是万物,圣人就是百姓;我是一切,一切是我;我是美味,也是臭狗屎;我是一切善,我又是一切恶。大德之善就是土,万物皆可来之而不拒,生万物而不居。万物生死都还将归之于土,归之于道。

大道是信,因大道无心,无论什么样的心都有,所以什么样的信都信,有信的我相信,失信的我也相信。因为大道为信,信为土,纳万物,如果有分别,则不称为大道之信。信与不信皆为大道之信所包容,万物无限。信与不信皆是道之本身,包善恶,包容一切。德之信即包一切信,因为大德之信就是一切信,一切信就是大道。大道本无信之说,所以以一切信为信,这就是大道德之信。贤人是没有修炼到圣人境界的人,还没有达到圣人的境界,没有达到无心之心,无德之德,无信之信,所以面对世界总是慎重小心,提心吊胆,处处害怕。因为贤人有善心,有身,有六根,所以总是怕人们看到自己有不善,怕百姓听到自己不好的行为,总以为所有的人都看着自己,所有的人都听着自己,整日谨小慎微,对人间百态忧心匆匆,好人不长命就是这个道理。但得道的圣人就不同了,总是把所有的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无论他贤也罢劣也罢,母亲爱儿女,无私无分别,这是圣人所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即是人、即是众生、即是寿者。因为无我,所以我是一切。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只要存在出就存在入,只要存在产生,就必然存在死亡。人生出来就有七情六欲十三个方面,也必然要因七情六欲而死。只要人产生了动,就有了七情六欲,这死也是由于七情六欲之祸。七情六欲是人的性质,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产生了七情六欲太严重了。因为人的正道是存真去妄,存真就必须修炼得道成为真人。如果保存妄就是错误的,这个错误产生于人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人的七情的产生决定于人的六欲,人的六欲是满足人的六根的欲望,六根的每一个欲望在实现的过程中都必然会出现七个情的变化,这样就有了42个情,加上七情相反的一面,就有84个情。由于情的程度不同,大小不同,可以以千倍增长、无穷无尽,所以就有八万四千烦恼,即八万四千妄。既然产生了妄,人就要死亡。要长存不生不灭,就要修道成为真空、无为、寂灭。在这种状态下六欲不生,七情不长,妄就不存在了。所以要行正道就必须去妄,要去妄就必须去掉七情,要去掉七情就必须去掉六根,要去掉六根的生欲就必须使六根清静。“六根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要使六根清静必须学会戒,即五戒。何为戒?戒为摄心,即防贼,六根为六贼。解六归于一心,即是清静六根的方法,即为戒。因戒能生定,定就是六根都摄,六根不动就是六根清静。六根清静之后人无想,无想就达到了意大定,意定归心,心定归性,就达到了真空、无为、寂灭的真人境界。真人无身,无眼耳鼻舌身意。所以真人可游于天地宇宙而无碍。大家都听说善于摄心不生六根的得道者,遇到虎和野牛都不能被吃,被伤。进入军队不用回避刀枪。这是因为真人本空,虎不能抓到它,牛不能用角顶住它,刀枪不能刺着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真人没有生长六根,所以就没有死的说法。因为它万古长存,所以一切都不能伤害它。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真人是通过修道方法达到的,是靠德的积累完成的,道是真空、无为、寂灭的无所不在的大体,即宇宙统一场。德是平等、平常、无分别、无所不包的土,道比作体,德是道的行为。得道而无德就等于没有行走功能的车,有德而无道就象能行而无体,也是没有用。世上人不懂修道方法,不懂什么是道,永远也修不成道。无德等于没有行走功能的车子,世界上无道无德的人多,有道无德的也不少,有德无道的也大有人在。要成为真人不但要有道,而且要有德,方能德才皆备,才称得上道德。真人是通过修道产生的,这里出现了产生,其实这个产生并不存在,因为人人具足道性,只是去尘而露明珠,明珠本有,并未产生。真人是靠德的积累而成就的,其实道包万物之性就是德。平常、平等、无分别就是德。

道生万物,使万物有形,德能容,所以有了万物的产生、运动、发展和变化,因此万物都以道为尊,以德为贵。既然万物都以道德为尊贵,万物对于生与灭都无怨无悔,那么人为什么不能以道德为尊贵呢?为什么当今人类把道德打入冷宫呢?正因为如此,当今的人再没有修成真人的,也没有人走上正道的。道的尊,德的贵,没有自封,而是平常自然的。所以道能使万物产生、保护、使之成长,培育它,让万物成材也消灭万物,养育万物又使万物毁灭。道生了万物,但并没有觉得生了万物。因为万物又灭了,等于没有产生,所以产生了万物并不觉得有万物。虽然有无所不为的行动,但并不以为万物是靠我的行为产生的;虽然是万物的尊长,但不去强求管理万物,这是玄深无边的大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译文:天下的万物开始之前是道,道是自然万物之母。道在人身为先天纯阳祖气,是产生人身的母亲。既然知道道是母,人的身体为子,就要返回去守住母。在人要守住的生身之处,即先天纯阳祖气所在的地方,它是人生道即三维立体统一场的原始点,在那里守到十方八极运作,先天复位,乾坤扭转,纯阳正气就源源不断显露出来,修成一身浩然正气,邪不能干时,即使身子不在了,还有真人存在,不会有危险。

人的外泄是六根,六根是使纯阳正气消耗的地方,“塞其兑”是指堵住使人真气流失的七个地方,把这些门户闭合起来。兑主指七方,即眼耳鼻舌身和大小两便。使人的六根回光返照,即眼归心不使魂漏;耳归心不使志漏;鼻归心不使魄漏;舌归心不使神漏;身归心不使意漏;下闭不使精漏。闭门之后回光返照五神归一,就能保证人的意定归心,心定归一,真性长存。因此这六根以不外施外漏、不勤用为好。勤用就会六根染着六尘,那就没个救了,必死无疑。往外是大,往里是小,能见小而为明就是走向光明。守住纯阳正气为守柔,守柔弱是刚强,用回光返照之光,复归自身本来的光明,不使死亡的殃气存在,这是获得长生不灭之道的方法。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资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哉。

译文:通过修炼,反本还原,忽然之间懂得了修道的好处,以无为之身行于大道之中,只是让大道在世界上,教人太难了,因为大道出现在世界上太少了。然而人们喜好走小路,即是六根只注意外尘,在通往大道上又不求甚解,致使真性被杂乱的事物搅得荒芜了,心中没有理想,只喜欢形式、文采、华服装饰、带利剑尚威武等外面事物,厌弃得到智慧的资粮,认为修道是多余的事情。像这样的人决不是修道的,在这样的人群中传大道无异于对牛弹琴。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译文:修成大道无为而无所不为;不着于知而无所不知;不着于能而无所不能。修炼就是要达到这个程度,达到这个程度不着于建立完成一切而无所不能完成。善于抱的不抱,既然不抱就无所谓脱;不卫护者无所不卫护。修到这个程度自身则达到不生不灭,子子孙孙都为有这样的先驱者而自豪,自然祭祀不断。之后一个人能修身,能达到的德是真的,就会有全家人修,全家人达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还愁这个家治理不好吗?能为这个家能建立一切,也能保卫这个家的兴旺发达,这个德就更大了。如果一个乡里都修,出现一大批的真人,这个乡必然百业兴旺,平安吉祥,这个修道者的德就更加长久了;如果一个国家有很多修道成功的人,这个国家必然百业兴旺,平安安详,人民幸福,这个人的德就非常丰满了;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修,这个世界就是最兴旺和平的世界,这个人的德就是大普及。人们的修炼是可以学习的,这个人修好了那个人也跟着修;一个家修好了,另一家也跟着修;一个乡修好了另一个乡也跟着修;一个国家修好了,别的国家也就修好了;这个世界修好了,另外的世界也学着修。我怎么能知道天下会这样呢?这是以我自己修到的结果推断的,人类最后必然要走上这条路。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杜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和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成道的人,就好比未到后天的婴儿,人修成时的状态,是无色、无味、无香、无声、无触、无意,通体无为、真空、寂灭的真身。所以毒虫不能刺着,猛兽不能吃掉,老鹰也不来抓它。人这时的身体自觉骨弱筋柔,但同时并没有缺骨少筋。这样把持自己的自静自弱的状态,不使强力,不作动作,堆成一团无力无为的状态。对于未出生的婴儿来讲,它并不懂得男女之欢而阳物兴起,这是精气达到极点的反映。对于修炼者而言,身体通过牡位离修炼自性真土,即性五行合一之后,离位变成乾,也称作已土。牝位是坎位,在这里命五行合一为戊土,或牝。牡主魄像月,牝主魂像日,戊已土合为金丹,坎位变坤,坎位一阳即日上升入离,离变成乾,为三阳。离中一阳下降合于坎位,坎变成坤。这是后天返为先天,牡牝合为丹,魂和魄合为龙虎金丹。日与月合为明。乾为天坤为地,后天返为先天,经过了扭转乾坤重立天地的过程。天地定位后,人的浩然正气,即太和之气便源源不断显现出来,把握的越好,人的先天太和之气就越牢固。修成不散的纯阳之体,也叫金刚不坏之身。达到这个程度,修炼者就象婴儿时的精气充足,身体也象婴儿时的状态,未想男女之合,阳物便兴起,达到炼精的高度。这个过程需要修后天八卦返先天八卦,才能完成。婴儿整天哭喊声音不变,这是它身上的太和之气充足。人体修炼的太和纯阳正气足时,虽每天讲法,声音不变也是这个道理。口不干,舌不燥,乐说无碍,就是太和之气充足的原因。太和之气是由八万四千烦恼之气的性五行与命五行之气和合为一气的气,即浩然纯阳正气。大和合为太和之气之后就达到了常,达到了常就实现了牡牝合,乾坤定,日与月合,所以叫做明。达到了明,万事通达,无阴气无障碍,身体也健康,这叫祥和。身无障碍气行通达,全身浩然正气,由心运用自如这叫做强,所以要保持这种婴儿态。如若不然,人达到壮年,就要老,那就达不到修道的目的。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真正的道是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它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妙有,世界上的一切凭据都不可表明道的含义。因此修证得道者不讲道是怎么回事。能把道讲明白的人,并不真正懂得道。作为修炼者,应当塞住六根,闭上六门,行回光返照之能,挫败六根的外发锐气,解脱七情六欲的一切纷乱妄行,和合性五行命五行之光合为太和纯阳浩然正气。表面上要与普通人一样,这时就达到了与玄德大道同体的程度,这是说道是人修炼到一定程度的状态、境界,只有亲自实践才能体会得到,不能用言语说清。由于道无名誉,独立而无二,所以不能得到与道的亲近;由于道生万物,万物不能离开道,所以也得不到与道疏远的事;由于道没有富贵的成份,所以人不可能从道得到财富;由于道唯不争,所以人不可能从道那里受到伤害;由于道不自尊贵,所以人们也不能从道那里得到尊贵;相反,道不以为贵,所以人也得不到贱。正因为道无亲无疏、无利无害、无贵无贱,所以道才是最贵重的,因为不可得者为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译文:用正道之理治国,治国的是官,无论是国家的官还是地方各级的官都是治国的。官正民自正,官昏民自昏,官就象人的心,心正则全身无病,人的行为也正,就会正气长存。官长正,一国、一地、一乡的风气都正,人民的行为都正,上粱不正下梁歪。如果一国、一地、一乡的风气不正,证明当官的不正,官是一国的心,心是一身的官。用兵则不同,兵是凶物,不能用正只能用奇。因为本身不正,用奇才能取胜。以太平无事才能取得天下,心若无为,身中正气必然长存,身无为而无所不为。我怎么知道天下之事呢?当世界上忌讳的事太多,人民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所以百姓就陷入非常贫困的地步;人们手中都拿着武器防身的时候,这个国家必然产生了昏君,官匪一家欺压百姓时,百姓必然拿起武器以防身;人有了很多技巧,能人普遍产生时,新奇的物品才能遍地造出来;当法律泛滥,明明白白的大量产生的时候,必然是贼盗非常多的时候。所以圣人讲,当我这个治国者无为时,必然是老百姓自己管束自己的时候;当为官的处于静态的时候,是民风正气占上风的时候;当做官的无事可做的时候,就是百姓丰衣足食的时候;当做官的无欲望的时候,也就是老百姓返朴归真的时候,社会风气纯洁自然;修道者无心、无所忌讳之时,全身各处就能放松,身体各部分就会得到滋养,身体就健康;当人的六根不再外泄、发生六欲七情时,人的心就不会昏暗;当人放弃了好奇之心,一切不好的意料之外的事就不会发生;当自己的心里没有过去的知识条条框框时,人的真性就不会被六贼盗去,就会达到无漏。所以圣人讲:当人达到无为时,一切烦恼皆化为清静;当我身处于静寂时,全身就是浩然正气长存之时;当我无心于事、无事于心,即达到真空、寂灭、无为之时,就得道成真。这样我就得到了人生最大的财富。当达到无欲的时候,我就返朴归真,成道上天了。这叫以正治身,成道在天,无所不能。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耶。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国家的政策下达以后,在于老百姓的行动中,官员并不去渲染自己的政绩,百姓自然纯厚、朴实地完成。如果政策传达,条条框框清楚,完成之后官员大肆吹捧,而实际用行动完成的则是百姓,为官的为自己歌功颂德时,百姓总觉得失去了什么。如若当作若有若无,百姓也不觉得失去什么,自然各自做自己的事,不去争名夺利。有了祸,行走的人警觉,就会得到福;有了福不引起警觉,就要发生祸。怎么知道它的两个极点呢?这就是正反交变、物极必反的规则。为官不正,正的也变为不正,善的也变成了妖魔。人迷于自己一贯正确,不知通变,日子久了必然发生逆转。所以圣人的作为是,政策规矩运行时,政令范围之内的要实行,没有考虑到的实有的客观的事物也不去限制,只要不危害国家或人民,一切善的行为不限制。讲究廉洁而不去害民,行直道而不能放肆。发出了光办成了大事,不要大宣传大吹捧。因为圣人独明,而常如暗,不去炫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积重德。积重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译文:治人身是为了顺应四时变化法则,顺则成人,逆则成仙这是自然法则。人修炼归于大道,就是事天,事天就要反人性而行,逆四时交变、物极必反的规律。常守于婴儿态,就必须后天返到先天。要后天返到先天就要积精累气。所以对精气神的施舍,就不如小气点好,积精累气的过程就是服气的过程,服气越早越好,否则后天体破,精气神损耗严重,恢复起来就更难了。克服人的六根产生的六欲及七情,就是积德的过程,所以早服气就是早积德,积重德。修炼后天返先天是回归先天大道,这是功,德重功就高,所以有了重德,无所不包时,以真空入无间无任何阻碍,所以无往而不克。无往而不克就不会有极限,所以归于无极。因为道无极,德无极,所以人不能知其有极限。既然达到了无极态,则有了身外之身,身体这个国家就可长存。道是母,身是国,道成即母成。有母在身,身可长存。因此说深根固蒂,这是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亨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治大国就象炖小鱼一样,顾大局不拘小节,整体炖不要去肠去肚。修身也是一样,先从大局着手,有了大道在身,身上的鬼就不出来害人了。因为有浩然正气在身,饿鬼就不饿变成了神,鬼就不会放出它的精神来抢人的精神。人的精神被抢就会得病,鬼精出现在人身上,鬼就控制人的精神,致使人的阴气越来越重,病越来越多、越严重,最后死亡。其实用气来讲,鬼就是阴气。如果人的阳气不足,阴气便乘虚而入,造成人得病。如果阳气是正气,鬼就是邪气,阳气就是人的精神。如果用现代科学来讲,鬼就是病毒的制造者。人之所以感冒就是因病毒侵入的结果。但是当人浩然正气充足之时,阴气受正气的改变,成为人的精神,就不会伤人了。神是不会伤人的,不但神不会伤人,圣人也不会伤人,他们两个也不互相伤害。人得治于阳,鬼得治于阴,阴阳平衡,精神乃治,人得全其性命,鬼得保其精神,所以说是德交归。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而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译文:国之所以大,就象处在下游的河一样,百川交汇都流入就变成了大海,成为母体。自然界中的母体,常常以静胜过公的,是因为母的以静为下。所以大国的位置低于小国,小国就象河流一样归入大国,大国就获取了小国。如果小国的位置自低于大国,则大国就被小国获取。所以说要想获取就应以低位。以低位去获取,只是说大国不过是为了兼并保护人,小国也不过是寻求保护人,两者各自都想取得自己所要的。所以,要大必须居于下位,不可自高自大,否则必然落于低和小。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译文:道是万物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善人的宝,修道以成真,也是不善人的保护者。善是达官高人修身养性的宝,也是贫穷人修身养性的宝。道的美言可以去市场上去卖,现在和过去只有卖道之言的,常在市场上卖钱使用。遵照道的修行方式去修炼就可以炼出真人,加出人来。不善良的人也不能抛弃它,可以改恶从善,没有恶人就显不出善人。所以建立了天子,三公就是为了惩恶扬善。人虽然有了金钱、美玉、车马行头,也不如进入修道的过程。古人之所以以修道为贵,就是因为修道不终日学习而可得知天地自然万物之理,有求必应,智慧如海。有罪的人一旦开始修炼,他的罪也给免了,道可以使好人、坏人、穷人、富人各得其所,所以道是天下最宝贵的。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其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译文:当修成真人之后,所有的行为都归作无为,所有的事都归作无事,品味无味之味。大事化作小,多的化为少,有怨报之以德。难事从简易做起,大事从细小的事做起。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从最简单开始的,天下大事必然从最细小的事做起的。所以圣人始终不以自己为能办大事的人,因此才能办成大事。那么轻易许诺的人必然得不到人的信任,很多事都认为是容易的必然有更多的难事出现。圣人认为做事是以难对之,所以没有难事,因为圣人连小事都不做,因而无难事可言。这是得道者必须保持的心态,这种心态常人不会理解。但圣人无为其中包括无谋,无谋则无所不谋。人若误解,误解者必是劣根的人。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平安时容易把握,没有任何征兆发生时最容易谋划,最脆的东西容易折断,最细小的物质容易散开,在事没有发生前就去做,治理国家应在未乱之前治理。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从细小开始的,人可以抱住的木头是从毫毛一样开始长成的,九层高台,是用细小的土垒起来的,千里路是从脚下开始的。只要去做了就有失败,只要执着就会有失。圣人无为,所以没有失败,圣人没有执着就没有损失。人们做事,有几个成功以后又不败的呢?只有始终如一,才能没有失败。正因为如此,圣人总是把欲望落在无欲上,不把难得到的货当作贵重物品。学习不学之态,一反众人所有的过错。以辅佐万物自然之道,顺自然规律而行,而不敢胡作非为。这是圣人必须保持的境界,方才有无作而无所不能的事发生。如果流于平常人的想法就错了。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为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

译文:古代善于教人修道的老师,并不是让人们明白大道之理而每天讲述不完,而是让修炼者进入愚昧状态之中。使人进入道是非常难管理的。因为平民智巧奇多,对于身体而言,每一个细胞都比一个人聪明的多,如果人用道理讲清楚,以人过去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治理身体,则差的太多了,不及万分之一。所以要讲明白天下的道理用人类的学术那是永远也不会完成的。因为整个人类对于宇宙万事万物的认识不到万分之一,以万分之一的智慧对付百分之百的正确,不显得愚昧吗?因此要让人明白,必须通过修道达到天人合一,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所以以智慧来治身之国就是国的贼,因为智慧是人的意想。意为六贼之一,所以智慧是六贼,是国之贼。不以智治身之国是国之福,因为使修道的人进入无为态后,即可有不学而得的智慧,它不是人间学来的智慧,是通过不学而有的智慧,是生而知之。通过学习而得的智慧是有限的智慧,生而知之的智慧是无限的,所以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下也。”正是这个道理,因此说不以智治国是身之国之福。当无为成为真人时,身外有身,不生不灭,长生久视不是福吗?能知道这两者的关系,可以作为人们学习的模式,人们照这个模式去做,就能达到真人,具有真人深不可测的德。这个深不可测的德是极深的,极远的,它与事物规律相反。按照这个模式修炼必然进入寂灭海中,智慧如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目标就顺利的到来了。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后之。是以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江海之所以能为百千空谷中的王,是因为它的地位是最低的,因此才能容纳百川成了海洋,成为河流中的王。圣人欲超过别人,总是告诉别人,自己情愿居于人之下。如果要走在人前,必须乐意走在人的后面。学其所优,去其所劣,更加完善自己。如果能这样做了,就是处在上位,人也不会看重,走在人前人也不会加害于你,所有的人都会乐意推举你,而不觉得厌倦。由于圣人能做到不争,所以无人去与圣人争,因为人的性质是好争,不争就觉得没有动力,当人不和他争时,他也不会与人相争。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世界上有很多人认为我的道太大了,好象不是什么好的道,是教人做庸庸碌碌的人,所以不是什么好道。又讲神鬼,不是什么好东西。是的,正因为这个道太大,必然被人们认为不是什么好道。如果是好道,早已有人认为他好,人们早已明明白白地知道了细节,所以认为不是什么好道。但是我有三件宝贝,我把它当作宝贝坚持着。这第一件宝是慈悲,第二件宝是节俭,第三件宝是不敢为天下先。只有达到慈悲,才能有勇;只有节俭才能发展广大;只有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大器晚成,成为一切器具之长。如果放弃了慈悲,去作强悍勇敢的事;舍去节俭去干发展事业的事;舍弃了不敢为天下先,而去做为天下先的事。就必然会灭亡。所以能慈悲,战则能胜,守卫就能坚固。正象天道一样,天道救人就是以慈悲救人的,就是以慈悲来保护人的。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下。是为不争之德,是为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善于为士兵的不尚武力,善于战斗的不发怒,善于胜敌者不争,善用人的就低下于人。这些都是做不争之德,这些都是做用人之力,这是与天合一而成的,是古代极妙的方法。

修道成真,重于无为,真空之性,无武力可言。由于无对立可战,所以不必发怒。修道成功大可包天,无敌可树,所以不必争。修道成功总是低下于人,所以人皆为其所用,这些都是做不争之德所达到的境界。这些都是靠人的修炼达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古代极妙的方法。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译文:修道成功者对夫妻用兵有言,我不敢以主动发动夫妻战争,而愿为客。不敢进寸反而要退出一尺。这叫行天行之行,挥动无臂之臂,仍然是无敌的。执无刀枪之刀枪,不敢为主而无不为主,不敢进寸而无不进,退尺而无不退,行无行之行,无不行,挥无臂之臂而无挥无臂,无所不挥而无所不臂,无敌而无所不可敌,无刀枪而无不是刀枪,最大的祸是轻易树敌,轻易树敌就会丧失我成真成道的精气神。所以男女相加,阳不起者胜,哀者无哀可言。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也。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译文:我所讲的话是很容易知道的,所行也是很容易做的,但是天下如此之大却不能知道,也不去行。我所说的话都是有根据的,我所讲的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天下人为什么不知不行呢?因为老子所讲的与人间的法则相反,人们还不会认识到修真的好处。就无知一事而言,之所以让人处于无知态,是让人们修炼时,不再有我知什么的执着存在。可惜世界上能知我这个道的人太少了,几乎无人理解。能够按照我规定的方法修炼就更可贵了。所以说圣人就象外表粗糙,内里都是美玉一样,人们只知其外不知其内。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修道成功者,能知道不去知奥妙的为上等人。不知是使知有病,只有让知这个病得了病,就不会有病。对于修炼者,知是病,不知是知有毛病,因为病得了病,就把先前的病消灭了,所以就没有病了。圣人之所以不病,就是让病得了病,这才没有病的。这个道理就是修炼者要反其道而行之的奥秘。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畏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译文:作为修炼者,精气神是人身体之三宝。修炼中必须有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炼虚入道的过程,方能成就真人。乱施于情爱之中,身体就要受害,修道就受到了威胁。如果人们不怕这个威胁,不但修道不成,死亡很快就到来了。因此不要狭持身体里所居住的精气神,乱施妄泄,不讨厌精气神的产生,对身体大有好处。保持它可以长生,可以成道。只有不讨厌它,它才能不讨厌身体,不讨厌成道。因此圣人自知保养而显现,自爱而不自贵。所以应去掉人的欲望,取得自知自爱。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疎而不失。

译文:修道之士精气神为重,所以不敢乱做性爱之事。如果敢去做,则精气神被杀害,如果不敢,则精气神治,通过修炼可以成真,长生。敢与不敢或利或害二者自明,为什么天这么厌恶淫欲,万恶淫为首,怎么能知道它的原因呢?圣人总是以难对难,天之道是以不争而善于胜,只有施之以无为,天之道不争而胜。不言而善于感应,不召而自来,不禅而自谋,这都是修道成功而得来的。修道成功靠的是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炼虚入道。这样人体即是宇宙,修炼成功,人天相应,天网恢宏宽大无边,疏而不能失信。

第七十四章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人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而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斩。夫代大匠斩,希有不伤其手矣。

译文:人的身体不怕死,为什么还要用死来吓唬他呢?如果人身都怕死,对于那些为非作歹的人,我抓到就把他杀了,看谁还敢违法。当然杀人总是有专门杀人的人去干,我们不能取代,取代之后当作专杀的匠人去杀人,哪能有不伤手的呢?

修道者指出让人修道,但总有人不愿意修道,喜欢寻欢作乐,并不怕死。他们不能用死来吓唬它,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修道,并不是代替杀人的去杀人。而专门杀人的是他们自己,谁也代替不了。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也,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译文:身体空虚元气损伤,是人的精气神耗损的太多了,所以身体才空虚。人身的六根外施,被色声香味触法引诱六欲横生,七情难控,是因为人的身心总是有为的,所以难以控制。身体之所以轻而易举的死去,是因为人的欲望,身心有为不定,六根总是生出六欲七情,烦恼重重,耗精费神,所以轻易就死去了。因此只有身心清静无为,六根不生六尘,六欲不有七情不动,无妄则无死,这是贤达之人以道为贵的结果。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修道之人在肉体存在,修道成功时,浩然正气全身涌动。人的一切有为执着之性化掉之后,身心柔弱时,纯阳浩然正气越来越坚固,即身外之身达到金刚不坏。当人体死亡,金刚不坏之体永远长存,坚固不坏。草木不懂得修炼,没有浩然正气,它生由柔变脆,脆是刚的表现,所以它死了之后就枯了,不存在了。所以说由柔弱走向刚强是死的一类;而从刚强化作柔弱是永生的一类。因此说,以武力取胜的不胜。木强了就要被砍。对于大道而言,强大的处在下面,柔弱的被扶在上面。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成功而不居,其不欲见贤耶。

译文:先天大道就象拉弓一样。把宽的让它变窄,把窄的地方变宽,有余的就让它少,不足的就给补上。天之道是损失过多的,补齐不足的。在人间就不同了,总是穷人向富人进贡,下面的向当官的送礼。怎么样才能让有余的贡献给世界上的人呢?只有修道成功的人。因此,圣人做到了好事并不认为自己做了好事,虽然取得了成功,并不认为自己成功。这是因为他不希望人们知道他是大好人。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天下最柔弱的,没有超过水的,能攻克坚强的谁也比不上它。大道似水无往而不入。钢铁很强很刚,但是水能穿透它。大道似水能透彻一切刚强之物,无所阻挡,但刚强不能透水,可以被水沉没,被水穿透磨损,但是水之中钢却不能进入,因为水很难变。因此柔能胜刚,柔能胜强,真空能胜万物,穿行无阻,世界上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人们很难去修炼成真。所以圣人说:修成的真人在人体最污垢的地方,真人是在那里成就的,这使人不相信。真人是人身心的真主人,就是因为它在最脏的地方成就。污泥里出莲花,即是戊土中生莲花。戊土是身心五行和合的地方,和成泥丸进入泥丸宫,就是灵丹入脑。当人的身心受损之时,金丹即真人就成为了保卫身心的勇士。也就是能受国之垢,为社会的主人,受国之不祥。所以成为身之国之王。修道的正话听起来象是反话,人们应多加注意这一点。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能够让有大怨气的敌人讲和,必然有不服气的怨气存在。这怎么能当作善呢?所以圣人讲的是公平公正,拿的是公正的法律。杀人者偿命,欠债的还钱,打人的被罚,借人的必还,有来有去,这才是真正的善,只要他做了就应有回报,天道是正道。所以圣人不责怪人,愿作愿受。有德讲的就是这个公平公正、无分别心的契约。而无德的人讲的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不讲公平公正,只以自己的意愿行事。天道无情,无善恶之分,就是因为它公平公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由于善人始终不作恶,所以天道是符合善人意愿的。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如上一切都是讲修炼之道的,如果人们把它当作世间用法则是违反人的心理及行为规则的。整部道德经讲的都是修炼时所必须进入的身理状态和心理状态。以国喻身,以人的五官、树的枝叶等喻民,人们看似讲国家讲民众讲社会,其实是在讲人的身心的。

人要修炼就要按照修炼的要求去做,弱国小民,是让人们把身体执着去掉放松,使之软弱下来,是让人的身体清静下来。达到没有身体存在的程度为弱国,目的是让人心中无刚强、争战、欲望、七情等一切烦恼,心无任何想的状态存在,达到一念清静。小民是让人的眼耳鼻舌身的功能变的越来越小,直至达到无,或空,并回光返照使之更小。是彻底让人的六根不外驰。以定意定心,使之归于先天无为元性。当人把六根都弱小到无时。用一切工具的功能让他消失不用。六根懂得外施就会着尘,六尘起六欲生。七情变化作乱,使六根元性,精神魂魄意有露而使身体最后落于死亡。所以“使民重死”就是这个道理。“不远徒”就是不让六根向外远处看,要内视,让意想不远游,要内照于真空。人身有舟,有事不去乘,是指六根勤用会伤身心之真性,不乘是为了修成真人,不行而无不远行,何用舟车为乘。“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是说:有形的兵有强有弱,有胜有败,不是真正的伟大,真正的强大战胜一切,人如果不依仗外力,靠内修成功,身外有身,无所不能,无兵而有无限兵,不强而无不强,不胜而无不胜,何用有形之兵呢?所以人们在修炼时要保持“结绳记事”时人们的那种纯朴,返朴归真。无食而无所不食,是说金丹化成的纯阳正气为甘露,滋润全身。身外有身不灭。无量光充满全身,是无限美的衣服,长生不灭才是真正的安居。“乐其俗”是成道之后和光同尘,并不显示出成道的身份让人赞美。修炼中,即使身边有人,有声音,要保持六根不动,眼无观、耳无听、鼻无嗅、舌无味、身不动、意不想才是修道的境界。永无根与尘的发生与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真实的语言并不美丽动听。动听的、美丽的语言必然是浮华的、表面的、不真实的语言。善良的人说话做事不会去分辨是非的,喜欢分辨是非的人必然不是善良的人。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有真知的人,心如太空,意不想事,无所不知,无所去穷学博览,而穷学博览的人才是没有真知的人。“学而知之者下也”正是指以学多为博的人。“生而知之者上也”正是指学不学修炼成功,实现无知无觉,才能达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觉的境界。圣人自己不积累知识,也不积累财富。他在一切为了别人的同时自己就有了,给的人越多自己就越有。因为圣人无为,有人需要什么圣人就有什么,无所不有体现在为了别人时才显现出来。人要问天,圣人可以告诉他天是什么;人要治病,圣人告诉他怎样治病;只要人们有不懂的去问圣人,圣人便告诉他。但圣人总是在无知无觉的境界中。没有人问,圣人永远是无知无觉无为。有人需要时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圣人之道有百利而无一害,圣人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有。所以圣人不争。

特别表白:

关于道德经的译作,人们习惯于注词注句去解释文章,这是人们正常的注解方法。但对于修道的所有经典而言,都是借喻的手法。如国家往往是指身体,说民并不是指民众,而往往指身体的各个部分。道总是以隐藏的手法出现,所以不可以明言。只有修炼到相当程度时,才能解开经典。否则如大海捞针,能找到的少有、一旦找到就能修成。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重要经典文字不多但内容丰富,大部分手法是指出一点就罢手,大量的面则由读者去完成。如果没有以点成面的功夫,没有一点所含的面的知识,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古人对弟子修炼只在点化,而不全面讲。目的是让弟子们通过修炼得知,而不是面面俱到的灌输,这就为不言之教留出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行的是不言之教;学生学的是无学之学;得的智慧是无知之智;学的能力是无能而无所不能;成就的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真空而无所不有,万物皆备于我。寂灭而无所不动,无所不作。因此修道之理少为好,重在不言中、不学中、不为中、清静中。所以经典也只是越简越好,重在点化。今天世界上的人已不懂古经,为了使众多的人真正懂得古经的含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4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