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防御器材 >> 防御器材市场 >> 信息化战争的神经网络战术数据链发
正如蒸汽机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那样,由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进步所引发的“信息化浪潮”不但深刻的影响到我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在军事领域催生了一场影响到世界范围的变革,建设信息化军队和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是这场变革的核心。
自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中这种变革初见端倪,历经车臣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反恐战争、伊拉克战争、俄格冲突、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俄乌战争等,信息化战争已经作为一种全新的战争形态登上了现代战争的历史舞台。
从某种意义上看,信息化战争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主要体现在各种主战装备的信息化、部队数字化、指挥控制自动化和信息化对抗;一是军事信息的广泛应用,就是指在一定的战斗场景中,所有的战斗单元、武器平台、作战人员等都可以无缝对接和共享各种类型的军事信息,并且充分利用各种类型的军事信息实现作战行动、武器打击、侦察监视、勤务保障等的高度统一、协同、联合,并且赢得胜利,而这一切都是要依靠战术数据链来实现的!
那么,什么是战术数据链?
从广义上理解,所有用来传递战术数据的军事通信都可以被认为是战术数据链,包括且不限于使用自动化无线电(有线通信)收发设备传递、交换战术数据的通信链路。狭义上的战术数据链,根据美国国防部的定义是指用于传输机器可读的战术数据信息的标准通信链路,可以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指挥控制系统或者武器系统链接起来,进行军事信息的传递和交换。
一个完整的战术数据链系统通常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1、传输通道
2、通信协议
3、标准的格式化军事信息
其的硬件设备包括:战术数据系统、接口控制处理器、数据链终端设备和自动化无线电收发设备等。
战术数据链的源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年代末期到年代,随着喷气式飞机技术和导弹武器技术迅速发展并且日渐成熟,这使得航空兵军事飞行、地面防空和舰队防空的作战节奏大为加快,敌、我、友的战机和导弹都在进行高速飞行运动,战场态势瞬息万变,传统的无线电语音持续指挥已经越来越困难(如遇多机同时在空交战,频繁改变航向或者机动飞行等情况),无法满足实战的需求。此外,由于雷达等新型军用电子装备的广泛应用,也使得军事信息的内容更加丰富,所产生的数据量已经非常庞大,而且诸如敌方目标参数、引导信息、武器火控等非语音信息显著增加,传统的语音传输也无法适应这样的形势。
美国从年代中期开始,为了适应军用飞机的高速化、机载和舰载武器的导弹化,率先开始发展战术数据链系统,即“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AGE)。这种计算机辅助的防空指挥控制系统,使用各种无线和有线传输链路,将21个区域指挥管制中心、部各型对空情报雷达链接起来,可以自动化的传输防空预警信息和军事情报。比如:位于阿拉斯加或者加拿大的远程对空情报雷达一旦发现目标,只需数秒就可以将信息传递至位于科罗拉多州的北美防空司令部,并且自动的在战斗情报中心的大型显示屏幕上显示经过计算机处理的目标航迹、目标运动参数、目标属性、威胁程度等,与传统的依靠战情电话传递信息和人工标图作业相比,效率和准确率都大为提高。
进入年代之后,特别是以色列海军驱逐舰被埃及导弹快艇击沉的“埃拉特”事件后,海军防空从传统意义上的防御航空兵袭击向防御反舰导弹袭击转变,飞行速度更快、毁伤威力更大且能精确制导的反舰导弹已经成为海军水面舰船的头号威胁。美国海军也开始使用战术数据链,并且加快构建了“海军战术数据系统”(NTDS),使得编队内各舰船间能够通过战术数据链自动交换防空雷达情报、指挥控制命令等,大大提高了编队的态势感知能力,提高了己方的防御能力。
美国陆军以及海军陆战队的防空炮兵和部分野战炮兵也开始尝试战术数据链的应用(因为传统地面野战部队的作战节奏较为缓慢,其军事情报、作战命令等仍然主要依靠有线、无线电语音传输为主)。
越南战争之后,美军针对其海军、空军、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各军种战术数据链各自为政、互不相通而造成的协同作战能力差的突出问题,从年代中期开始研发Link-16战术数据链/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从而实现各军兵种的互联互通,增强联合作战能力,并且对战术数据链的通信容量、抗干扰、保密以及导航定位性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Link-16战术数据链也是美国和北约盟国通用的战术数据链,吸取了Link-4和Link-11的优点,具有扩频、跳频等多种抗干扰能力,是美军与北约盟军进行空对空、空对海、空对地的主要军事通信方式。
从年代中期到年代末期,美国海军出于自身战略发展的需求,开始研发“协同交战能力”(CEC)系统,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战术数据链系统,具有复合跟踪、目标识别和协同交战等功能,实现了海军多种武器平台的协同交战能力,大大的提高了命中率和杀伤力。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之后,面对21世纪的信息化战争需求,美国和北约盟国为了继续占据优势地位,又开始规划下一代战术数据链的发展,从层次上划分为:卫星广域数据链、战区通用数据链、军兵种专用数据链;从功能上划分为:信息分发数据链、指挥控制数据链、协同打击数据链。
目前,美军、北约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的部分战术数据链应用情况如下:
S-CDL卫星情报侦察信息数据链,用于传输、中继图像情报和侦察信息,美军。
TCDL战术通用数据链,传输SAR雷达以及其他传感器图像情报,美军。
CDL通用数据链,战区级情报、监视、侦察信息传输,美军。
EPLRS增强型位置报告系统,陆军师以及师以下部队使用,美国陆军。
CEC协同交战能力,美国海军。
TTNT战术瞄准网络技术,美军
LAMPS舰载直升机数据链,美国海军。
Link-10,功能类似Link-11,英国、比利时、荷兰、希腊。
Link-11,北约标准舰对舰、舰对空数据链,美军称为TADIL-A,美国海军、北约、日本、韩国、以色列、埃及、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
Link-11B,海军陆上指挥所使用,美军称为TADIL-B,美国海军、北约。
Link-14,低速单向电报数据链,美军、北约、日本。
Link-16,多用途通用保密抗干扰战术数据链,美军称为TADIL-J,美军、北约、日本、台湾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
Link-22,Link-11的海军升级版本,美国海军、北约。
Link-ES,Link-11的意大利海军版本,意大利海军。
Link-R,英国皇家海军司令部与水面舰船部队的专用岸对舰数据链,英国皇家海军。
Link-T,“台湾海军”大成系统,类似Link-11,台湾地区。
Link-W,Link-11的法国海军版本,法国海军,台湾地区。
Link-Z,军贸版的Link-14,埃及、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卡塔尔、巴基斯坦、阿根廷、巴西、马来西亚、泰国等。
此外,前苏联/俄罗斯也从年代开始,不但先后研发了“蓝天”、“蓝宝石”系列地空数传链以及SPN-68、SPN-75型地空数传链,用于地面指挥所对截击机、战斗机的引导、指挥控制等,还开发了海军水面舰船、海军航空兵、海军武器(反舰导弹等)的“Bell”系列专用数传链。
我国是在年代末开始研制“雷情一号”半自动防空情报指挥系统以及配套的型数据链,该系统利用了数据链实现了空军各雷达站与防空指挥中心的对接,可以实现空情信息的快速传递、自动处理和显示,提升了我军的国土防空作战能力。年代,根据国土防空作战需求以及西南边境山地丛林自卫反击作战的实际情况,该系统优先装备我军驻河北、广西部队,并且圆满完成了国庆35周年阅兵仪式空中机群的引导、指挥任务。
我海军也根据“近海防御”的需要,研发了类似Link-11的战术数据链,用于水面舰船编队间各舰船以及与岸上指挥所的情报信息交换;同时为了支持“飞豹”战斗轰炸机的反舰作战,研发了D型数据链,可以完成Y-8警戒机与“飞豹”战斗轰炸机的情报交换,将目标指示数据用于机载火控系统,提高了反舰导弹的作战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军还开发了“全军综合数据链系统”,在技术体制和顶层设计上保证了我军联合作战的需要。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历程,战术数据链从其早期的满足防空、海、空协同作战需求为主,不断完善和演进,数据传输速率、安全保密性、抗干扰、抗截获等技战术指标不断提高,已经可以很好的支持信息化条件协同/联合作战,加速了指挥控制的“扁平化“、”网络化“,真正实现了多军兵种的互联、互通、互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