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防御器材 >> 防御器材市场 >> 以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为重庆民众编织保护网
“山城”是重庆最名副其实的称号。打开重庆地形图,人民很难不为绵延的群山而惊讶。山地的气象灾害,出名的难报、难防,而山地占据重庆全市总面积的75.33%。知难而上的重庆气象工作者,用细致入微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以及覆盖全面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在与气象灾害的交锋中,一次又一次抢占先机。
年4月30日,长江之滨的重庆市涪陵区蔺市镇游人如织。恰逢“五一”小长假,4万多名游客到当地的网红景点“红酒小镇”打卡。在依山而建的游乐园中,高耸的索道载着游客的欢声笑语一路前行。
就在此时,穿梭在人群中维持秩序的景点负责人、美心集团办公室主任周伟的手机响起,一条预警信息让他的心悬了起来:未来数小时内,将发生冰雹、暴雨并伴有8级大风——对于这座建在山间,且容纳了众多游客的游乐园而言,这样的灾害无疑十分致命。
涪陵区蔺市镇“红酒小镇”景点负责人周伟(右一)向记者介绍预警信息接收处理情况。张永摄影
一场紧急行动由此展开,停止检票、停开设施、疏散群众。面对不解的游客,工作人员全力劝说。就在大部分游客转移不久后,狂风夹杂着冰雹和暴雨突然袭来,天昏地暗,树木摧折,许多屋顶的瓦片被掀起吹飞。实况监测显示,蔺市镇风速达到17.6米/秒,冰雹直径达20毫米。所幸由于疏散及时,并未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事故。
涪陵区蔺市镇应急避险场所指示牌。张永摄影
“我30年都没见过这么大的风,是预警信息救了我们。”回想起那次灾害,周伟仍心有余悸。而精准及时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成了他防患于未然最可靠的倚仗。
在重庆,这样的故事并不罕见。多年来精心打造并不断完善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为山城居民编织了一张细密坚韧的保护网。
复杂地形
护佑更需周密
崇山阻隔、江水交汇、城市繁华、农村广大,在中国的直辖市中,唯有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具备独一无二的复杂性。
长久以来,在重庆这个自然条件复杂、灾害多发频发的地方,这种复杂性成为应对自然灾害的一道软肋。无论是预警信息的传播,还是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都难免打了折扣。年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年席卷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都曾给重庆带来重大损失。而许多突如其来、难以预防的强对流天气,更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年5月6日的那场风暴,曾夺去重庆31条生命。
应对灾害,山城需要变革。
位于重庆西部、占有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的永川,成为这场变革的先行者。在这里,气象人打造了全新的预警信息发布模式,创新地将多个灾种整合在一起,共享信息,协同研判,统一发布,应急响应……原本分散在多个部门的防灾减灾职能,在这里得到和谐的统一。而集约化平台最大的成果,无疑是预警信息从发布到传达再到落实,消耗的时间被空前缩短。防灾减灾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由此取得突破。
图为现有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来源:重庆市气象局
这样的先进经验被总结为“永川模式”,迅速在全市铺开,并在其后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如今,重庆拥有一个市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40个区(县)中心,实现了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机构区(县)全覆盖。市、区(县)两级相关部门建立了个部门预警信息工作站,全市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乡镇预警信息工作站。市、区(县)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运行和管理经费均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名预警工作人员、名村(居)信息员、块电子显示屏、个专用预警终端机、1.1万台公交移动电视、6.6万个农村大喇叭、33个政府门户网站、64个电视频道、41个广播电台、万名各行业应急处置人员,共同织就了这张护佑山城人民免受自然灾害侵袭的防护网。
此外,针对不同人群需求,重庆气象部门建立了差别化的组织体系、社会公众、风险人群三重预警发布机制,形成了预警体系组织应对、社会公众知晓防范、风险人群应急避险的气象灾害防范应对格局。
当预警发出后,联动单位的防御工作责任也已落实。《重庆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行动方案(-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突发事件预警响应的通知》两个文件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单位气象灾害防御的联动责任。重庆市气象局印发的《重庆市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建设和预警服务规范实施细则》,也对各区(县)气象局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建设和预警服务的启动条件、主要任务等进行了规范,以切实推动提升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
重庆市森林火灾预警监测中心值班员杨涵奕正处在一年中最紧张的时期。在重庆,干燥的冬季是森林防火形势严峻的时节之一。监测中心成立以来,便成为全市森林防火的指挥中枢。
在杨涵奕面前的屏幕上,重庆市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正显示着整个重庆范围内的降水与气温信息。他稍微动动手指,就可以调出卫星火点监测资料。“气象部门提供的信息,是我们森林防火最重要的凭据之一。”他说,在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像他这样的受益者比比皆是。
而参与了“永川模式”从创建到推广再到逐步完善全过程的重庆市政府应急办副主任马彬的评价更为中肯:“市气象局是防灾减灾的龙头单位,权威的预警信息发布是后续工作展开的基础。政府应急工作已经和气象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打通基层
深入永不停歇
无论在崇山峻岭间,还是在喧闹的都市中,抑或在浩荡的江河边,最直接受灾害影响的,始终是基层的百姓。在重庆,防灾减灾救灾向基层延伸,努力从未停止。
璧山区七塘镇喜观村气象服务站值班员蒋敏的案头,一本厚厚的工作日志将要写完。天,一天一页,她记录下了每一天的气象预警信息接收与处置、灾害、气象仪器巡检等情况,大到寒潮天气引发蔬菜冻害,小到某户的太阳能热水器在大风中受损,从接收预警信息到应急处置再到灾情上报的全过程,均被一一记录在案。
璧山区七塘镇喜观村气象服务站。张永摄影
“我这里有一个‘神器’。”蒋敏指着桌上那个不起眼的黑色盒子说,“这台预警发布器可以远程操作,即使我不在站里值班,只要用手机拨打,就可以将收到的预警信息用大喇叭广播出去。”
在重庆,这样以一本账、一张图、一张网、一把尺、一队伍、一平台为标准建设的规范化气象服务站遍及各个村落。“武装到牙齿”的基层负责人,真正扛起了防灾减灾细节上的重任。
当你真正走进重庆的山村,你会发现防灾减灾救灾需要攻破的难题,远不止“最后一公里”。与传统印象上人口聚在一处的村落不同,这里的山村建筑常常依山而建,村民寻觅山间每一分平坦的空地建造房屋,彼此常常间隔较远。对预警信息的传播而言,这无疑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涪陵区增福乡永红村,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山村。村民住所分散,虽然可以用电话、手机沟通,但遇到险情,组织疏散并不容易。年7月的一个深夜,村委会主任陈益民收到暴雨预警信息后,连夜巡查,发现洪水已经涌出河道。他立刻组织受影响区域村民撤离到村委办公室,并封闭事发地点。第二天一早,头一天晚上撤离后的房屋,有两间被洪水冲垮。一场可能发生的人员伤亡事件,就这样消弭。
安装在涪陵区增福乡政府的气象预警发布终端平台。张永摄影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增福乡已经形成了乡一级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而为了解决预警信息传播、落实难的问题,他们进一步向基层落实。增福乡党委书记夏强伟表示,乡里的预警信息发布已经精细到“每户至少有一个人在通讯录中”。
悬挂在涪陵区增福乡政府的气象灾害风险地图。张永摄影
将业已成熟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防灾减灾救灾体系进一步向基层深入,其实也是整个重庆气象部门的做法。经过多年发展,市、区(县)、乡镇、村(社区)全覆盖的预警体系初步形成,气象服务站普及到村已是常态,深入到组也正在尝试中。在璧山区,区气象局更是将村民以三户为单位设置联系人,让预警信息的传播一路贯通到最基层。
面向未来
走上智慧之路
在重庆市气象局局长顾建峰眼中,从“永川模式”推广,到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的过程,有着更深远的意义。他说,通过这件事,重庆气象部门真正实现了从单纯完成业务工作到参与履行政府职能的转变,进而带动了气象事业整体转型发展。
转变还不止于此。近年来,重庆的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由“政府独奏”向“社会合唱”转变,由“应急处置”向“预警预防与应急处置并重”转变。这些转变,带来的是气象部门地位的步步攀升。
涪陵区气象局局长田黎对此深有感触:“防灾减灾工作确实比以前好做了。”近年来,陆续有乡镇领导找到她,主动提出创建防灾减灾示范社区。而在以前,创办此类示范社区往往需要气象部门上门“推销”。“这说明防灾减灾在政府心中的地位真的重要起来了,气象部门已经是政府工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田黎说。
但重庆气象人并未满足于这些已经取得的成绩,新时代下,一幅新的蓝图已然绘就。
大数据、云平台、智能化……气象事业的发展方向,始终会落到防灾减灾的实际需要上。重庆市气象局正在着力打造的智能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将目标瞄准了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个性化预警服务。
走进体育场,可以收到比赛前后赛场周边天气的精细预报;搭上公交车,智能显示目的地的天气情况,提前知晓上下班路线上会不会出现暴雨……这样的场景将逐渐成为现实。依据预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重庆市气象局将构建智能感知用户和突发事件位置,快速向指定区域、指定人群和全媒体发送预警信息的智能化发布系统。利用区域短信发布技术、地理位置数据信息和互联网语音云推送技术,该系统可以通过预警短信、预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