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防御器材 >> 防御器材资源 >> 当人命变成电脑里的数字无人武器之殇
在刚刚结束的年中,如果要在军事领域弄一个热搜榜,那么,无人武器当属热搜N0.1。
年初的1月3号,伊朗高级将领苏莱曼尼被美国的MQ-9“收割者”无人机刺杀,死于三枚地狱火导弹的攻击之下。
年末的11月27日,伊朗首席核科学家、官居国防部副部长的法赫里扎德,在本国境内、重重保卫之下、死于遥控机枪的刺杀。
这一头一尾,让无人武器占尽新闻头条。
此外,年中亚美尼亚及阿塞拜疆的军事冲突同样让无人机在公众视野中大放异彩。
按照大家的传统观点,两个小国菜鸡互啄,应该是你打我一枪我戳你一刀,双方互抽,激烈交火三天伤亡两人这种状态,交换比不会悬殊到哪儿去。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亚、阿这两个“列弱”间的冲突,烈度极高,并且在整场战争中,阿塞拜疆一方的无人机大杀特杀,俨然战场MVP。
实际上,这次战争,亚军打得还不错,表现出了勇敢的作战状态和较高的战术素养。可问题是,在无人机的精确打击、定点清除之下,再高超的战术素养也难以挽回败局。在这场没有五常参与、原汁原味的小国战争中,亚美尼亚失去了制空权,也就失去胜利,失去了一切。
最终的结果,就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丢了纳卡地区之外,还得赔款亿美金。要知道,亚美尼亚全国也就万人口,亿美元的赔款相当于每个人要赔1.6万美金,差不多100人民币。这笔巨款,已然是把亚美尼亚未来几十年的财政收入和国家元气都赔进去了。
说实话,作为中国人,看到现代社会冒出这样一个赤裸裸的割地赔款的条约,还是颇受震撼的。正所谓:蓦地干戈横赤县,连天烽火烛榆关,自古和戎无上策,素餐真愧列朝班。
说回无人武器,早在百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了对无人武器的探索与尝试,年,美国人已经制造出了通过无线电远程操控的汽车,当时的人们已经感觉到,类似技术可以用于军事上。
二战前期,苏联、英国、法国均研制过遥控坦克。
其中,法国由于光速投降,其遥控坦克技术被德国获得,进而催生了德国的“歌莉娅遥控坦克”。此坦克,采用电机驱动,有线控制,身披5mm装甲,脚踏两条履带,肚子里装有60kg高爆炸药,一共生产了辆。
德国人将此类坦克用在各种任务中,譬如攻击敌方坦克、冲击地方步兵阵地、摧毁各类建筑桥梁等。然而,由于技术限制,二战期间的遥控坦克性能有限,速度慢、装甲薄、难以适应复杂地形,且造价高昂。所以,往往会在出击的路途中被敌方打爆,很难真正完成任务。
不过,这些蹩脚的遥控武器,却为战后的远程武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积累,可以说,是今天各种机器狗和战斗机器人的爸爸。
除了遥控坦克之外,苏联在二战期间,还尝试过训练反坦克狗。
简单地说,就是训练狗狗背上定时炸弹,然后见到德国坦克就往底下钻,最终与敌人坦克同归于尽。说起来,这应该也算一种无人武器。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实战中,反坦克狗往往会莫名其妙地钻到苏联自己的坦克底下,造成误伤。
同时,后期德国人反应过来之后,会用燃烧弹和火焰喷射器来阻止狗狗的靠近,导致反坦克狗战果低下、伤亡惨重,简直是爱狗人士的噩梦。
到了年,由于战场局势的变化,反坦克狗的训练大为减少,狗狗们更多地开始承担扫雷和通讯(送信)的任务。不过,反坦克狗的训练并没有完全停止,苏联一直保留了反坦克狗的作战单位,直到年才彻底取消。
无独有偶,美国在年,也开始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训练反碉堡狗,试图让狗狗们背上定时炸弹冲进日军的防御工事中,进而摧毁敌方掩体。这些参与军训的狗子们有一个霸气的名字,“demolitionwolves”,翻译成中文就是“拆迁狼”。
显然,美国人希望狗子们以哈士奇拆家的热情,将盘踞在太平洋小岛上的日军碉堡群一扫而光。然而,由于美国狗子实在太不听话,经常跑出去一会又跑回来要给训练师一个抱抱,或者就坐在碉堡前发呆却不往里头钻,出于安全考虑,美军还是在年末终止了拆迁狼的训练计划。
与陆地上的无人武器相比,空中的无人机发展就要晚很多了。
第一,因为无人机飞得高,飞得远,它对远距离通讯技术的要求就很高。对地面无人坦克而言,你可能只需要进行几公里内的通讯,甚至可以采取有线的方式控制。但对无人机来说,遥控距离可能会达到几十上百公里,而且只能采用无线电信号通讯。无线电通讯,距离远了,一方面对收发功率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好的抗干扰抗屏蔽技术。
此外,飞机毕竟有复杂的动力装置与飞控系统,其对软件、硬件的要求很高,所以军用无人机真正成熟,都已经是八九十年代电子科技突飞猛进以后的事了。
以前手机网络还是2G的时候,我们看NBA都是看文字直播,3G普及后,我们可以看到比赛的图文直播,直到4G网络横空出世,才为视频直播,乃至后面与直播相关的一切提供了可能。
正如,一场小小的手机直播,体现的是一个国家通讯领域的软硬实力;一架无人机要真能飞上天,并且远距离无延迟操控,敌情影像高清传达,作战目标完美实现,这一切体现的都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科研水平与军工实力。
目前来看,西方对无人机的运用还是可圈可点的。
年的贝卡谷地空战中,以色列首先用无人机诱导叙利亚防空雷达开机,然后F15与F16发射反辐射导弹摧毁叙方雷达。开创了无人机与有人机协同作战的先例。
海湾战争后,世界无人武器发展出现高潮,在后面的历次局部战争与反恐战争中,我们都能看到无人机活跃在前线。
直到今天,从小到几克的昆虫无人机(电影天空之眼中的甲虫),到大到能够续航几千公里的高空长航时战略无人机(全球鹰),无人武器已经渗透到战争的方方面面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可以肯定,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无人武器出现在战场上。
一方面,无人机、遥控坦克、机器狗、电子蜂等武器,可以大量降低使用方的人员伤亡、降低战争成本(毕竟人命是最贵的)。
但另一方面,它们却也大大降低了战争的门槛,贬低了人命的价值。
譬如说,在传统战争模式下,“我”发动战争,要调兵遣将,飞机炸大炮轰,大炮轰完坦克冲,最后步兵扫荡战场,即便是伤亡率再低却仍然免不了会有伤亡。而且在战场上,充斥着鲜血和硝烟,残肢断臂和哀嚎哭喊,“我”方士兵在这样的环境下开枪杀敌会面临严重的心理负担。
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之下,“我”对战争其实会更加的慎重,这既是为了我方人员的生命,也是为了敌方人员的生命。
可是,一旦无人武器普及,“我”对战争还会这样慎重吗?
譬如,在无人武器为主导的战争中,当“我”方无人机操作员远离战场,不再直面淋漓的鲜血,不再听到悲痛的哀嚎,他们对死亡还会有足够敬畏吗?(当然,这类反思仅限于有人性的军队,澳大利亚这种没人性的军队是不会有类似反思的)
当他们喝着肥宅快乐水,敲着键盘点着鼠标就把导弹发出去了,那么此时的他们还能意识到自己是在收割人命吗?
更关键的是,作为战争的发起方,面对这种像玩游戏一样的,完全远程操控的战争,在“我”(这里的我,可以是各国政府或实际掌权者、大资本家等)的眼中,敌人的生命还是生命吗,或者已经变成了电脑里的统计数字?“我”究竟会更谨慎地发起战争,还是更随意的发起战争呢?其实并不好说。
如果,无人武器,让战争的门槛变得更低,对全人类来说,肯定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话说回来,我们不希望战争频发,是出于朴素的人道主义情怀,而不是说咱们就该当圣母。
中国人很早就知道,在国际关系上,菜就是原罪,落后就要挨打,所以绝对不能放松国防建设。
就武器而言,无人武器也好,人工智能也罢,别人有的,我们也得有,而且还要更好;别人没有的,我们最好也有,这样才能震慑宵小、以战止战。
正所谓: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