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防御器材 >> 防御器材资源 >> 如何应对返城潮疫情扩散风险全民戴口罩
29日下午15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北京市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就“疫情预防公众指导建议”回答记者的提问。
1、如何应对“返城潮”带来的疫情扩散风险?从外地返回驻地,需要注意什么事项?
据冯子健介绍,为了全力降低春运返城潮可能带来的疫情风险,目前各地有关部门都和专业机构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印发了一系列通知和技术指南,强化对防控工作的指导。国家疾控中心编写了公众预防的指南,设置了6个常见的、可能遇到的场景,提出了个人疫情预防的建议。
“我们建议从离开疫情流行地区的时间开始,连续14天进行自我的健康状况监测,每天要做2次。社区卫生工作者可能会和这些返城的人员进行联络,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是否出现变化。”冯子健说,条件允许时,尽量单独居住,或者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并尽量减少与家人的密切接触,减少外出活动,尤其是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了解返回地的发热门诊的发布,与家庭医生、社区医生保持联系。如果出现了发热、咽痛、胸闷等可疑症状,应该根据病情及时就诊。
“我们要明确的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是病毒,而不是武汉人。所以在当前疫情形势比较严峻的条件下,控制潜在的传染源,大家一定要理性对待。”吴浩说。
吴浩介绍,我们认为隔离观察不是隔离交流,我们的目的是隔绝疫情,但不是隔离真情。
2、社区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需要得到大家怎样的支持和配合?
“在这里,我们也强烈呼吁,面对密切的社区居民,作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既要承担网点的责任,又要保障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卫需求,其实工作量是巨大的,责任也很大,所以我们特别希望居民的理解和主动配合,希望居民和我们共同携手共建群防群控,早日战胜疫情。主动报告,主动隔离,主动参与我们的防控。”吴浩说。
3、老年人和儿童是否为相对较危险的人群?
冯子健表示,从目前疫情监测情况看,确实发现一些儿童和婴幼儿的病例,但是这些病例的临床症状、临床病情都比较轻,重的还是以中老年人为主。现在看,中老年人,主要是有慢性基础病的老年人,发生重症和风险的相对高一些。我们建议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特别是在疫情发生强度比较高的地区,要加强对儿童和老年人的保护,老年人外出时要尽量减少到公共场所活动,尽量减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必须要出行时要尽量做好个人防护,比如戴口罩。在家庭中,对孩子要减少外出,特别是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场所去活动,如果家里人出现了相应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要注意做好对儿童和幼儿的保护。
4、面对疫情全民戴口罩是否有必要?
据冯子健介绍,佩戴口罩个人预防首先基于个人暴露于疾病的风险来考虑,大家都知道,直接照料和服务于患者的医务人员的人是最高风险的,医院感染防护的要求佩戴符合生物安全等级、符合感染防控要求的口罩或其他个人防护设备、器材。其他的人也应该有所选择,有所考虑,如果要到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这时候建议戴上口罩。如果个人独处,自己开车,或者是自己散步,没有特别密集的人员接触的情况,也可以不戴口罩,因为这样的情况感染风险是很低的。因为这个疾病是通过近距离接触,飞沫传播的,如果没有这种情形,其实戴口罩也是没有必要的。还有一种情况,出现了发热,呼吸道症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人员,不管是居家在自我隔离状态下,医院就诊,需要乘坐交通工具,这时候要戴上口罩。不必每个场所、每个情形都佩戴口罩,大家应该有这样一个风险的判断。公众佩戴口罩也不必随时换,医务人员是有严格规定的,使用多长时间就要更换口罩,每次照料病人和病人有接触,进入医疗红区、污染区,一出来就得把口罩换掉,再进入要换新的口罩,这是有规定的,而且佩戴口罩的时间也是有规定的。
来源:根据中国网发布会实录整理
监制:杜兰萍;编辑: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