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防御器材 >> 防御器材市场 >> 孙子兵法第2章作战篇全文密集整理与解析
战争是关乎国家存亡和人民生死的大事,如果战败,国家自然要蒙受巨大的屈辱和损失,即便能够取胜,也会消耗掉很多资源。如果决定发动战争,除了要准确预估敌我实力,拥有必胜的把握,还要对战争带来的消耗和损失有心理准备,要想赢得了,首先要输得起,所谓“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当然,孙子并不是鼓动一国之君、三军之将做战争的赌徒,恰恰相反,他反复强调战争的消耗,正是要宣传“慎战”的思想。
如何减少的消耗?
第一,要速战速决。孙子对速战的重视,甚至超过了计谋,宁可“拙速”,不要“巧久”。战争当然需要智慧,智慧如果运用得当,不仅可以减少人员和财物损失,还能让战争尽早结束,若能“巧而速”,自然是最好不过。但是,将军绝不能把战场当作展示自己智慧的舞台,更不能挟敌自重,或者为追求更大的战功,故意拖延战争的进度。我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这一点在战争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第二,为了减少己方的消耗,还要想方设法从敌人那里夺取物资,这就是所谓的“因粮于敌”,也就是以战养战。或者说得直白一点,就如《游击队之歌》里所唱的那样:“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这里没必要做道德的批判,战争本来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让敌人饿肚子,总比让自己饿肚子好。此外,抢了敌方的辎重粮草,也能促使其早日认输,即便不是为了补充我方物资之不足,销毁敌方的战略物资,也是争取速战速决的有效方式。
有一点仍然要再次强调,即便能从敌人那里得到物资,也不要把战争拖得太久。因为战争消耗的不止是物资,还有生命。或许有人会说,甚至孙子本人也提到,不仅能夺取敌方物资,还能俘获敌方士卒,不仅能“因粮于敌”,还能“因兵于敌”。可惜物资是死的,人是活的,俘获的士兵能在多大程度上为我所用,恐怕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有一个问题孙子没有触及,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我方想要“因粮于敌”,敌人自然也想要“因粮于我”,事情不会总朝着只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倘若己方的物资被敌人夺走,又不想草草认输,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从国内调运,因此耗费的人力物力,自然就要双倍于“日费千金”了。
通观古今中外,无论什么时代,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依靠的都是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个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虽然一时可能获得开疆拓土的声誉,但最终会给国家带来长久的灾难。孙子是兵家的代表人物,但他从来不宣扬战争,不美化战争。相反,他其实一直在否定战争,一直在强调战争的危害,从这个意义上说,孙子是个鸽派,而不是鹰派。
《孙子兵法》“作战”篇:本篇名为“作战”,并不是说“发动战争”,而是讲“为战争做准备”,主要指的是物资准备。上篇讲的是战前谋划,如果谋划已定,就要进入实实在在的备战。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就不要贸然发动战争。孙子强调战争耗费巨大,也表达出他的“慎战”思想。
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孙子提出了“速战”的建议,因为战争拖得越长,人力物力的消耗也就越大。除此之外,他还提出“因粮于敌”的理论,从敌人那里获得必要物资,减少己方的战争消耗。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驰车:一作驰,奔驰作战的轻车。一辆车需四匹马,故又称一驷。革车:装载器械粮草的重车。带甲:身披铠甲的士兵。根据古代兵制,每辆轻车配75人,重车配25人,一轻一重合为人。千驷千乘共计10万人。馈:运送。
内外之费:国内与前线的来往支出。宾客:各诸侯国之间来往的使节。膠漆之材:代指修缮车甲器械的材料。车甲之奉:车辆和铠甲的供应。奉,给予,供应。
费:花费。举:出动。
孙子说:大凡用兵作战,一般的规律是要动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集结军队十万,还要长途运送军粮。那么,前方后方的经费,招待使节宾客的开支,维修作战器材的消耗,车辆兵甲保养补充的开支,方方面面每天都需要耗费数目庞大的资金,然后十万大军方能出动。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用战:进行战争。《说文解字》:“用,可施行也。”胜久:通过持久战获胜。钝兵:让兵器变钝。兵,兵器。挫锐:让士气受挫。锐,锐气,气势。力屈:人力疲惫。屈,用尽。师:军队。暴(pù):暴露。军队长期在外,国内费用就会日渐不足。
殚(dàn):用尽。乘:利用,趁着。弊:疲惫,困乏。善其后:妥善处理后面的事情。善,办好。闻:听说。拙速:没什么计谋,但是出兵迅速。睹:看见。巧之久:智谋深厚,却久战不决。用兵之害:长久用兵的坏处,即上文所谓“钝兵挫锐,屈力殚货”。用兵之利:速战速决的好处,即下文所谓“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动用如此庞大的军队作战,就需要力争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志受挫;攻打城池就会使战斗力耗损;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将会使国家财力难以维持。如果军队疲惫,锐气受挫,战斗力耗损,国家经济枯竭,那么,别的诸侯国就会乘此危机而发起进攻。到那时,即使再高明有能力的人,也无法挽回危局了。所以,用兵作战只听说过宁可指挥笨拙但求速战速胜的事,还没有见过为讲究指挥精巧而使战争旷日持久的现象。战争久拖不下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未曾有过。因此,不完全了解用兵的弊害的人,也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到用兵的益处。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役不再籍:不需要连续征兵。役,兵役。再,两次。籍,军籍。粮不三载:不需要多次运粮。根据古制,“军出,度远近馈之;军入,载粮迎之”(李筌),战争中不需要再从国内运粮,即“不三载”。
用:主要指军用器械。因:凭借,依靠。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绝不一再征集,粮草不会多次运送。武器装备由国内取用,粮食饲料则在敌国补充,这样,军队的武器粮草供应就可满足作战需求了。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贫于师者:军队缺少粮食。远输:长途运送。百姓贫:根据下文“财竭”“力屈财殚”,这里应该主要指“力贫”。近于师者:部队就近买粮。贵卖:卖得很贵。
丘役:民间税赋徭役。丘,古代一种社会基层组织,《司马法》:“夫三为屋,屋三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役,本指徭役,这里涉及“财竭”,所以兼指税赋。
中原:原野,这里指战场。内虚于家:家内空虚。费:财产。十去其七:消耗了十分之七。去,去除,消耗。罢:通“疲”。甲:铠甲。胄(zhòu):头盔。矢:箭。戟楯(dùn)矛橹:戟和矛是攻击性武器,楯和橹是防御性武器。楯,通“盾”。橹,大楯。丘牛:丘里缴纳的大牛。大车:运送粮草的牛车。张预曰:“始言破车疲马者,谓攻战之弛车也;次言丘牛大车者,即辎重之革车也。”
战争致使国家陷于贫穷的主要方面是出征部队远程运送物资,远程运输必然导致百姓的贫穷。临近军队驻地的地区,物价必然高涨,物价高涨就会使百姓财力枯竭。国家财力枯竭,就必然导致加重徭役赋税的征用。军力耗尽,财力枯竭,国内便会出现十室九空、普遍的贫穷。百姓的财产将因战争而耗去十分之七;国家的财富也会由于车辆的损坏,马匹的疲劳生病,盔甲服装、箭羽弓弩、枪戟盾牌、车蔽大橹的制造补充而耗去十分之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智将:有智慧的将领。务:务必,一定。食于敌:即上文“因粮于敌”。钟:古代计量单位,六斛四斗为一钟,五斗为一斛,十斗为一石(dàn),一石约合一百二十斤。当:相当于。从敌人那儿得到一钟粮食,相当于从国内运送二十钟。(qí)秆:庄稼秆,牛马草料。,豆秸。
怒:士兵的怒气。利:好处,奖赏。货:财物。先得者:第一个夺得敌人战车的人。更其旌旗:把敌方旗帜换成己方旗帜。更,换。杂而乘之:混在一起使用。杂,混杂。卒:这里指降卒。
所以,高明的将帅总是力求在敌国解决粮草的供应问题。吃掉敌国的一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钟粮食;耗费敌国的一石草料等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草料。要使士兵英勇杀敌,就应该激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要想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要对争先的士卒进行物质奖励。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敌人战车十辆以上的,就要奖励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并且将被缴敌车换上我军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的战车行列。对于被俘虏的敌军士卒,要善待他们且保证给予他们充足的供养,为我所用。这就是所谓的战胜敌人也使自己更为强大了。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贵:重视。
知兵之将:熟悉战争的将领。司命:掌握世人生命的神。主:事物的根本。
所以,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久拖不下。所以懂得用兵之道的将帅,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是关乎国家安危最重要的角色。
点评:在孙子看来,只要兴兵征战,必定要全国动员,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比如轻便快捷的战车,运输粮草、军械的兵车,前后方的花费,外交使节的往来费用与支出,器材物资的供给,武器装备的保养补充等。这样,每天花费千金,然后,大军才能开拔。动用这样庞大的军队,就一定要速战速决,旷日持久必定会挫伤士气,导致部队疲惫,引起国家经济困难。财力枯竭,士气低沉,部队没有战斗力,敌人就会趁机发动进攻。此时,即便有像姜子牙、孙膑那么高明的将帅,也无法挽回失败的结局。
所以,用兵打仗只听说过因速战而取胜,却没见过擅长作战的人,会将战争拖得很久。长期作战而又对国家有利的事是从来没有的。不能完全明白用兵害处的人,就不能完全明白用兵的好处。
(嬴政(前年—前年),战国末期秦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战乱纷争的局面,但是他的苛政暴虐,也让人民深受其苦。)
会用兵的人,兵员不用多次征集,粮草不多次运送,武器装备从国内获取,粮草在敌国就地解决。国家因为用兵而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远途押运粮草。这样,沿途百姓会贫困,地方物价要上涨,物价上涨就会使百姓财力枯竭。民穷国穷,就急于征收赋税,军力耗尽,财力枯竭,国内就会陷于贫困。而战争还在进行着,战车损坏,战马病死,武装、兵器的损失,车辆的损坏和辎重的减少,都会给前方的将士带来不利的影响。
所以,高明的将领力求在敌国解决部队的给养问题,这样可以减轻本国人民的负担,减轻对国家财政的负担。要让士兵勇猛杀敌,要激发他们对敌人的憎恨,鼓舞他们的斗志。要想夺取敌人的财物,就要用适当的财物奖赏士兵,不要克扣他们的军饷。在车战时,但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要奖赏最先夺取战车的士兵,更换战车上的旗子,混合编入我方车队之中,对俘虏要进行宽大处理,不要虐待,这就会让敌人感动,动摇敌人的军心。
总之,深深懂得兵法的将帅,是人民命运的主宰,是国家江山安危的基石。孙子反对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提倡速战速决。好战分子,人人都讨厌,不管什么人,只要他好战,就一定会失败。秦始皇好战,在最初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统一了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虽然不打仗了,可是他还是实施苛政,强征暴掠,让老百姓叫苦连天。修建万里长城虽然是好事,可是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规模并不次于一场战争。而且旷日持久,不断加重人民的负担,终于失去了民心。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在民间一直流传至今,就体现了民心的向背。因此,只有从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危出发作出的决策,才算得上是高明的决策。法国的拿破仑,很有军事天才,非常能打仗。可是,由于他连年打仗,到处树敌,很不得人心。他在不利的严冬季节仍对俄国发动了战争,毫不顾忌人心向背和兵家大忌。结果,在滑铁卢被俄军打得一败涂地,最后,众叛亲离的拿破伦死在了一个荒凉的孤岛上。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