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器材

台风级战略核潜艇的命运

发布时间:2024/8/12 12:42:44   
中科白癜风暖心公益活动 http://nb.ifeng.com/a/20190521/7442256_0.shtml

DOI:10./j.cnki.11-/tj..18.

年7月20日,俄罗斯爆出一起“乌龙”新闻。俄新社于当天上午援引俄罗斯军事工业综合体的一位消息人士的话称:世界上最大的战略核潜艇——UM型战略核潜艇“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已从俄罗斯海军的战斗序列中退役,该艇是俄海军最后1艘现役的“台风”级核潜艇。不过,当天下午,俄罗斯塔斯社发布报道称,“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战略核潜艇目前仍在海上执行作战训练任务,其未来的命运将在今年年底做出决定。

这则“乌龙”新闻,让早已淡出人们视野的型“台风”级战略核潜艇再次上了热搜。遥想上世纪80、90年代,这款舰长.8米、舰宽达到惊人的23.3米、水面排水量为吨、水下排水量高达吨的“史前怪兽”,因为采用了不少令人匪夷所思的奇葩设计,曾被人视作苏式暴力美学的代表作。关于“台风”级核潜艇的性能,人们早已耳熟能详,故本文不再赘述,只是重点探讨该型核潜艇的设计意图、在苏俄核战略中的地位及为何在苏俄海军中命运迥异。

由海向陆创新思维

年,年仅46岁、踌躇满志的谢尔盖·戈尔什科夫(~)从库兹涅佐夫手中接过了苏联海军帅印。他一向坚持认为,苏联海军应走自己的道路,不能与西方竞争水面舰艇,那样势必会花费大量资金,却未必能取得优势。发展潜艇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花费较少的资金便取得成效,对广阔的海区造成威胁。尤其是弹道导弹核潜艇,可以扩大海军在大洋上的活动范围,扩大海军的打击范围,对敌方领土纵深构成威胁,完成战略任务,并在未来与美国保持核打击力量上的均衡。

戈尔什科夫执掌苏联海军长达30年之久。在他任内,通过优先发展核潜艇、适度而有重点地发展水面舰艇及海军航空兵,从而令苏联海军从一支无足轻重的近海防御力量,蜕变成纵横四海、唯一能与美国海军全面抗衡的远洋进攻力量。

年,即戈尔什科夫担任苏联海军总司令满20年的时候,他出版了一本全面阐述自己海防思想的著作《国家的海上威力》,在全球引发轰动。如果说20世纪初美国的兴盛得益于马汉的海权理论,那么苏联的崛起则与戈尔什科夫的“海权新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什么是国家海上威力?戈尔什科夫说:“开发海洋的手段与保护国家利益的手段,这两者在合理结合的情况下的总和,便是一个国家的海上威力。它决定着—个国家为着自身目的而利用海洋的军事与经济的能力。”国家海上威力,一是与国家开发海洋手段相联系的经济因素,包括运输、捕鱼、科学考察的船队,保障研究与开发海洋财富的能力;二是与保护国家利益的手段相联系的军事因素,即海军。

戈尔什科夫认为,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工业原料资源,拥有巨大的潜在能源;海洋上有各国间交往最重要的、最经济的交通线;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苏联既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濒海大国,海洋对苏联具有十分重大的经济意义。除了海洋资源的开发外,海洋运输对苏联的经济发展也是休戚相关的。苏联在北大西洋和北冰洋都有其交通运输线,尤其是北冰洋的运输线、濒临北冰洋的沿海地区对苏联都具有极重大的经济意义。为了捍卫苏联的海洋利益,必须加强国家的海上威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弹道导弹潜艇和攻击性航空母舰加入战斗序列,尤其是核能在海军中的应用,海军武器装备得到了改善,海上方向的威胁范围、海军的作战范围都大大增加,从而使海上防御纵深和海军进攻的范围也大大拓展了。海洋已经成为各种军事科学技术应用的场所,成为各种武器尤其是导弹武器的发射场。因此,苏联海军战略构想的基点就是重视海战场在战争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弹道导弹潜艇的巨大威力和独特的行动方式,利用水层作掩护,使这种潜艇在作战中具有明显的机动性、隐蔽性。

就作战理论而言,戈尔什科夫的突出贡献是:改变了传统的“海军对海军”作战方式,提出了苏联海军“对岸为主”的战略方针,即以潜射弹道导弹从海上对美国的岸上目标进行突然性核打击。他认为,可以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的出现,使过去那种大规模海军对海军的海上兵力决战已不具有决定意义,起决定作用的是导弹武器对敌国领土的突击。潜射弹道导弹的对岸核突击能够摧毁对方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和战略兵力、兵器的集结地域,破坏其战争潜力,从而令苏军在战争初期一举获得战略优势,并由此奠定胜势。

特殊兵器剑走偏锋

虽说戈尔什科夫的海权思想及作战理论均比较符合苏联特有的国情,但苏联独特的地理位置却严重限制了其“国家的海上威力”。

由于地理原因,苏联海军被分别隔绝在波罗的海、黑海、远东、北方四个海区。除北方海区外,其他3个相对狭窄的海区均被强敌层层封锁,战时想冲出锚地、突入大洋困难重重。北方舰队是苏联海军四大舰队中唯一可以直接前出大洋的舰队,但实际上它的活动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北冰洋在冬季仅有巴伦支海附近在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下,保有一小片不冻水域,其它海区都是千里冰封,只有核潜艇可以在冰下活动。因此名义上北方舰队管辖面积高达万平方千米的整个北冰洋地区,但实际只拥有两处基地群。作战舰艇平时大多都驻泊在摩尔曼斯克周边,在白海以东就再也没有大型海军基地了。

摩尔曼斯克刚好处在那一小片终年不冻的海域里,苏联北方舰队的舰艇随时可以前出巴伦支海。但是,这么重要的基地距挪威边境仅40多千米,处于与北约对抗的最前线,缺乏战略纵深掩护。

理论上,苏联北方舰队将几乎全部力量用于在巴伦支海为己方战略核潜艇打造出一个安全的“堡垒海域”,从而让战略核潜艇不必远涉重洋、突破北约海军一道道拦截线进入大西洋腹地,几乎在“家门口”就能将美国本土绝大多数战略目标纳入己方潜射弹道导弹打击范围。但一则在北约海军力量“眼皮子底下”建立所谓的“堡垒海域”,难以确保百分百不被静音性能一直全球领先的美国攻击核潜艇渗透。二则上世纪50、60年代苏联建造的战略核潜艇受工业水平的限制,技术上不完善,尤其是抗损能力差、安全标准低、电器抗老化性能差、防误操作设计匮乏,容易引发电气故障。而北方舰队主要基地群附近缺乏强有力的工业重镇的配套支持,从而导致其核潜艇部队常年停泊在基地,只有20%在航率,远低于美国的70%。这一系列因素导致苏联核潜艇部队实际作战能力差强人意。第三,北方舰队的基地处于高寒地区,生活和工作环境十分艰苦,真正能安心在此服役的官兵数量并不多。加之苏联的义务兵役制导致核潜艇部队人员轮换过快,技术岗位很难留得住骨干,从而拉低了整个核潜艇部队的训练水平及应急处置能力。

如果说以上三大弱点还可以采用种种技术和行政手段加以弥补的话,那么从巴伦支海“堡垒海域”向美国本土发射潜射弹道导弹,从发展到命中需要近30分钟这个弱点要想解决的话,就得另辟蹊径了。前些年,野心勃勃想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统的希拉里公开说,美国核战略指挥系统的反应时间是4分钟,即从总统下令到导弹发射需要4分钟。这对于冷战时期时刻紧盯美国一举一动的苏联来说,其实早已不是秘密。如果说美国战略预警卫星在苏联潜射弹道导弹升空5分钟内能发出警报,美国最高指挥机构需要3分钟进行决策,决策出台后美国战略核力量需要4分钟反应时间的话,加起来共需12分钟。也就是说,从巴伦支海“堡垒海域”射出的苏联潜射弹道导弹还没飞完一半射程,美国就已经按下了核按钮,最终就是个鱼死网破、两败俱伤的结果。

有鉴于此,戈尔什科夫决定采用“两条腿”走路的应对策略:一方面大力改进“德尔塔”系列战略核潜艇,以取代此前各型性能差强人意的战略核潜艇,成为在“堡垒海域”内待命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不惜代价发展一款能隐蔽突破北约北大西洋防线,接近到美国东海岸附近巡逻的新型战略核潜艇,从而将潜射弹道导弹从发射到命中目标的时间压缩到10分钟左右。一旦核战争爆发,该新型核潜艇立刻就近突袭白宫、核潜艇基地和核弹发射井通信站,摧毁美国战略核力量的中枢神经系统,为己方后续核导弹突防、将敌人核导弹摧毁在发射井内创造条件。这款担负隐蔽前出突击重任的决战兵器,就是型“台风”级核潜艇。

一切为了隐蔽突击

了解了型“台风”级核潜艇的建造背景及被赋予的战略使命,该型潜艇上种种曾被人们视为匪夷所思的设计,便显得十分合理了。因为强调先发制人的隐蔽突击,苏联相关部门为型“台风”级战略核潜艇配套研发了该国首款固体燃料潜射弹道导弹P-39。北约为该型导弹取了个“鲟鱼”的绰号及SS-N-20的型号代号。实际上,苏联赋予其的发射系统编号Д-19,导弹编号3M45,导弹发射系统编号PCM-52。由于技术储备不足,该型导弹弹长16米,弹径2.36米,发射重量90吨,投掷重量2.55吨,携带10枚爆炸当量20万吨的核弹头,最大射程到1万千米,圆概率偏差~米。作为对比,美国“三叉戟”ⅡD5潜射弹道导弹长13.41米,弹径2.11米,发射重量58吨,最大射程~千米,携带3~14枚核弹头,圆概率偏差91~米。

这两款导弹的巨大差距主要是由美苏工业及技术水平差距决定的,同时也与其采用的技术路径有关。由于水和空气是两种密度相差余倍的流体介质,因此潜射弹道导弹在出水的过程中会发生严重的不稳定现象。美国“三叉戟”ⅡD5潜射弹道导弹采用小阻力片加稳定杆的设计,确保导弹实现出水稳定。而苏联因为技术储备不足,直接靠导弹整流罩实施稳定,故此在导弹体积与重量方面付出了极大代价。

对于战略核潜艇而言,必须把潜射弹道导弹及其发射筒完整地容纳在导弹舱内部,才能在长期航渡过程中确保导弹完好,所以导弹长度就决定了导弹舱高度。因为“台风”级核潜艇需要隐蔽突破北约北大西洋防线,所以要尽可能提高自身静音水平。像以往苏联战略核潜艇那样,采用“高耸入云”的导弹舱龟背设计断不可取。而当导弹舱高度一定时,只有潜艇耐压壳/非耐压壳的直径与之接近,才能通过局部修型等方法彻底取消龟背。但是,建造直径超过16米的耐压艇壳别说在“台风”级开工建造的70年代,就是放到当下也尚无哪个国家能造得出来。

有鉴于此,型“台风”级战略核潜艇创造性地设计了2个平行的主耐压艇壳,将20个P-39潜射弹道导弹发射筒安置在潜艇纵轴线两侧、2个主耐压艇壳之间。主耐压艇壳主体直径为7.2米,在艇艉段还略有增大。苏联设计师为让“台风”级核潜艇抗住西方毫米反潜鱼雷的攻击而不伤及主耐压艇壳,还将耐压艇壳和非耐压艇壳之间的距离从以往的0.5米左右急剧扩大到3米。如此一来,该型核潜艇的艇宽史无前例地扩大到了23.3米。非但如此,“台风”级还将1个耐压的中央舱段“架”在导弹发射筒后方的2个主耐压艇壳上。在这个在中央舱段里布置有中央指挥舱和声呐、雷达等电子设备,成为一个耐压指挥台。中央舱段的两舷各安装了1个漂浮救生舱,在被迫弃艇时能容纳全部艇员。

正因为“台风”级核潜艇的非耐压壳体内有多达3个耐压艇壳,导致非耐压壳内的非水密空间极其巨大,从而让水下排水量飙升到吨这样史无前例的体量,严重推高了造价。而初始建造费用的飙升也令其服役后的日常维护保养费用水涨船高。哪怕是鼎盛时期的苏联,对这款在苏联核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突击兵器的批量建造,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哪怕是咬紧牙关、勒紧裤腰带,也才勉强建造了6艘。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型“台风”级核潜艇巨大的排水量,也为其采用各种降噪技术创造了条件,非常有利于其执行“隐蔽前出突击”任务。例如,“台风”级在苏联首开采用带自然循环的一体化核反应堆的先河。自然循环反应堆在低功率下不必开启主循环泵,从而能大大降低机械噪声。

在年爆发的“东芝事件”中,美国认定日本东芝公司于年违反“巴黎统筹委员会”规定,向苏联偷偷出售了高精度五联轴铣床,从而令苏联核潜艇螺旋桨制造精度突飞猛进,水下噪声大减。但实际上,这不过是美国的借口而已。年3月3日开工、年9月23日下水、年12月12日入役的型“台风”级战略核潜艇首制艇,就已经用大直径高精度七叶螺旋桨取代了以往的五叶小直径螺旋桨,从而极大抑制了螺旋桨空泡现象的发生,降低了该型潜艇中速航行时的噪音水平。非但如此,型“台风”级战略核潜艇还在大直径高精度七叶螺旋桨外套上了一圈围壳,能对桨叶噪声实施屏蔽,从而令敌方只能在艇艉后方很小的锥度范围内探测到螺旋桨噪声,而且围壳对螺旋桨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此外,型“台风”级战略核潜艇利用内部空间大的优势,还为诸多机械设备安装了减振浮筏,对各种流行管道进行了降噪处理,并在非耐压艇壳外表面敷设了厚度高达毫米的消声瓦。同样也得益于内部空间巨大,型“台风”级战略核潜艇上的居住条件在苏联各型核潜艇中亦首屈一指。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还配有健身房、桑拿间、游泳池、电影院、棋牌室、图书馆等休闲娱乐设施,为的是长时间维系艇员士气和体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适应长时间在美国东海岸抵近执勤的需要。

世易时移风光不再

全部6艘型“台风”级核潜艇皆由位于摩尔曼斯克东南方千米的北德文斯克建造。这里虽然冬季会封冻,但地处白海深处,战略安全性更高,与苏联内地各重工业基地的铁路运输也更方便。

在苏联时期,北德文斯克建有仅次于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列宁格勒海军部造船厂、北方造船厂的第造船厂。该厂自年12月21日(斯大林生日)成立起,就一直是保密工厂,以建造各型潜艇为主业。苏联解体后,该厂与一些配套企业重组为隶属于俄罗斯联邦工业局的北方机械制造企业生产联合体。但人们通常将其简称为北德文斯克造船厂。该厂是除圣彼得堡海军部造船厂外,俄罗斯第二家具备钛合金潜艇艇身加工能力的造船厂,拥有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棚式船台,一座巨型下水港池,一座带顶棚可平移的下水用浮船坞,可以建造10万吨级以下常规舰艇或核动力舰艇。其中,55号车间长米,宽米,高72米,专门为建造型“台风”级核潜艇而设立,可同时建造多艘核潜艇,规模曾经为世界之最。

不过,苏联解体后,6艘“台风”级核潜艇虽然皆为俄罗斯所有,但国力跌跌不休的俄罗斯已难以维系苏联留下的庞大核武库,更无意愿和实力让“台风”级核潜艇隐蔽前出至美国东海岸,对美国核战争指挥系统实施近距离突击。在俄罗斯核战略转变为只维持较小规模的核武器,将其作为自保的最后手段后,庞大而又昂贵、极富进攻性的型“台风”级战略核潜艇顿时丧失了其战略价值。

非但如此,美国和苏联于年7月签署《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即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双方将各自拥有的核弹头削减至不超过0件、运载工具减至不超过1件。就在该条约于年12月正式生效前,美国又与俄罗斯签署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将双方拥有的进攻性战略武器上的核弹头数量分别削减至3枚和枚。此后虽然多有波折,但美俄双方均不堪维系庞大核武库的重负,遂于2年4月8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签署了新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该条约规定,美俄各自部署的核弹头数量不得超过枚,所部署的陆基、海基和空基战略核导弹数量不得超过枚,现役和预备役发射装置不超过个。

按原始设计,每艘“台风”级核潜艇携有20枚P-39潜射弹道导弹,每枚导弹携10枚核弹头。全部6艘该型核潜艇理论上应该配备有枚导弹和0枚核弹头。苏联时期还好说,俄罗斯若当真让全部“台风”级核潜艇配置齐全,那就意味着将本国绝大多数核弹头都集中到了“台风”级这个在新形势下显得大而无当、效费比极低的“鸡蛋筐”里,而且还严重侵犯了战略火箭军的军种利益。即便在海军内部,也存在着型“台风”级与效费比更高的БДРМ型(北约称为“德尔塔”Ⅳ型)及新锐的型“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争夺有限资源的严重问题。所以,苏联解体后,型“台风”级核潜艇上的P-39潜射弹道导弹都陆续变成了单弹头导弹,从而令其战略价值进一步下滑。

对“台风”级战略核潜艇来说,致命的打击来自其所搭载的P-39潜射弹道导弹。这款开苏联潜射导弹固体化先河的导弹,设计寿命仅有10年。而且固体导弹的改进远较液体导弹麻烦,规划中的P-39УTTX改进型导弹最终宣告研发失败,让型“台风”级战略核潜艇顿时陷入无弹可用的尴尬境地。为将有限资源集中到研发型“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及P-30“圆锤”(意译为“布拉瓦”)潜射弹道导弹上,俄罗斯海军遂果断将绝大多数“台风”级作退役处理,只留下首制艇“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经过改装后用作“圆锤”潜射弹道导弹的试验平台。而与此同时,设计比“台风”级更加老旧、静音水平远不及“台风”级的БДРМ型战略核潜艇,却因更加符合俄罗斯海军近海防御战略需求、作为二次核反击力量效费比更高而得到了留用,作为型“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批量服役前的过渡,为俄罗斯撑起了核保护伞。

不过,将型“台风”级战略核潜艇作为试验平台,显得过于庞大昂贵,放眼全球亦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随着P-30“圆锤”潜射弹道导弹的日臻成熟,“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功成身退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6469.html
------分隔线----------------------------